
指里巷的大门。 晋 干宝 《晋纪总论》:“ 太康 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餘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閭不闭。”
“外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及相关解释如下:
外闾(拼音:wài lǘ)指里巷的大门,即古代聚居区入口处的门。该词由“外”(外部)和“闾”(里巷的门)组合而成,强调空间位置上的“外部入口”。
构词分析:
文献用例: 晋代干宝《晋纪总论》中提到:“外闾不闭”,描述社会安定、夜不闭户的景象()。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里巷结构或社会状态,如“外闾不闭”形容治安良好()。
“外闾”是一个具象的地理空间概念,特指古代里巷的外部门户,常见于历史文献中。需注意与“闾左”(贫民聚居区)等类似词汇区分()。若需更多文献例证,可参考、5、11等来源。
外闾(wài lǘ)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一个人或物在外界边缘的地方或位置。形容处于边缘位置的人或物。
外闾的拆分部首是“门”和“阝”,其中的“阝”是一个汉字独有的部首。笔画总数为9画。
外闾的来源较为复杂。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用以指称处于国境地带的人民。
繁体字中的「外囗」与「閭」相近,但在古代写法中常常被通用。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外闾的拆字採用了将“阝”放在“门”的上方,表达了一种处于边缘位置的含义。
1. 他一直居住在城市的外闾,并对城市生活毫无兴趣。
2. 这家公司的产品一直在市场的外闾销售,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可。
组词:外地、闾侯、境外、边缘。
近义词:边缘、外围。
反义词:中心、核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