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科的意思、吏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科的解釋

官署名。 明 清 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掌侍從、規谏、補阙、拾遺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明 初屬通政司, 清 屬都察院。《明史·職官志三》:“吏科,凡吏部引選,則掌科同至禦前請旨。外官領文憑,皆先赴科畫字。内外官考察自陳後,則與各科具奏。拾遺糾其不職者。”《清史稿·職官志二》:“吏科分稽銓衡,註銷吏部、 順天府 文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吏科”是明清時期重要的官署名,主要職責與官員人事管理相關,其具體含義及職能可歸納如下:

  1. 機構性質
    吏科為明清六科(吏、戶、禮、兵、刑、工)之一,屬于監察體系,負責監督吏部事務,并參與官員選拔、考核等工作。其設置與六部對應,遵循“左文右武”的布局,與禮科、戶科同屬左列文職機構。

  2. 核心職責

    • 官員管理:負責本府及州縣官員的考核、調動、選拔任用,包括丁憂(官員因父母去世需離職守孝三年)補缺及懲處事宜。
    • 人事檔案:登記進士、舉人、貢生等科舉出身者的信息,并管理地方鄉紳及在外任職官員的履曆檔案。
    • 監督稽核:稽查吏部文書、注銷相關公文卷宗,确保行政流程合規。
  3. 隸屬關系演變

    • 明初屬通政司,清代劃歸都察院,成為監察體系的重要部分。
    • 在地方官府(如府署)中,吏科是獨立的人事管理機構,職能類似于現代組織部門。
  4. 延伸職能
    涉及少數民族地區官員(如土司)的世襲考核上報,體現對邊疆治理的參與。

“吏科”在明清官僚體系中兼具監察、人事管理雙重職能,是維護行政規範與官員任免秩序的關鍵機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吏科》的意思及其拆分部首與筆畫

《吏科》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示”,其中“口”是指“口部”部首,“示”是指“示部”部首。部首”是指形容字形意義的部分,可以幫助理解字義及其相關詞彙。

《吏科》的筆畫數為8畫,代表造字時所需的基本筆畫數目。可以通過觀察字形來确定筆畫數量,這有助于書寫和識别字形。

《吏科》的來源和繁體

《吏科》是漢字中的一個複合詞,最初來源于古代漢語。它的字形在轉化為繁體字時,與簡體字相比有一定的差異。繁體字的形式将字形做了一些修飾,在書寫上更加繁瑣,但保留了原始字形的特點。

《吏科》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吏科》,古時候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這些差異可能表現在字形和筆畫順序上,甚至還可能包括一些已經不再使用的細節。然而,這種差異并不影響對于字詞的基本理解。

《吏科》的例句

以下是《吏科》在例句中的用法:

1. 他因為考試中吏科科目得了高分。

2. 他在官府擔任吏科一職。

《吏科》的相關詞彙

組詞:吏部、科考、科舉、科目等。

近義詞:官科、文科、武科。

反義詞:民科、無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