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科的意思、吏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科的解釋

官署名。 明 清 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掌侍從、規谏、補阙、拾遺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明 初屬通政司, 清 屬都察院。《明史·職官志三》:“吏科,凡吏部引選,則掌科同至禦前請旨。外官領文憑,皆先赴科畫字。内外官考察自陳後,則與各科具奏。拾遺糾其不職者。”《清史稿·職官志二》:“吏科分稽銓衡,註銷吏部、 順天府 文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吏科是中國古代官制體系中的監察機構,其核心職能為考核官吏政績、監督官員行為。作為明清時期六科(吏、戶、禮、兵、刑、工)之首,其制度設計與職責範圍具有以下特點:

一、基本定義與曆史沿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吏科始設于明代,隸屬通政使司,主掌"文官勳祿、考課之事"(來源:《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清代沿襲此制,《清史稿·職官志》記載其職能擴展至"稽核人事檔案,糾劾違例官員"(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

二、職責功能體系

  1. 考績監察:每三年主持"大計"考核地方官員,實施"四格八法"評定标準(來源:《明會典》)
  2. 铨選監督:複核吏部拟任官員資格,防止徇私舞弊
  3. 文書稽核:查驗任命文書用印規範,确保行政程式合法

三、相關制度特征 《明史·職官志》載其運作采取"給事中"輪值制度,官員可"封駁奏章、監察六部",形成對行政系統的制衡機制(來源:《中國曆代職官辭典》)。清代增設"掌印給事中"職位,強化監察權威性。

四、文化内涵延伸 在傳統政治文化中,吏科制度體現"以吏治官"的治理思想,《周禮》所述的"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理念(來源:《十三經注疏》)通過該機構得以制度化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

“吏科”是明清時期重要的官署名,主要職責與官員人事管理相關,其具體含義及職能可歸納如下:

  1. 機構性質
    吏科為明清六科(吏、戶、禮、兵、刑、工)之一,屬于監察體系,負責監督吏部事務,并參與官員選拔、考核等工作。其設置與六部對應,遵循“左文右武”的布局,與禮科、戶科同屬左列文職機構。

  2. 核心職責

    • 官員管理:負責本府及州縣官員的考核、調動、選拔任用,包括丁憂(官員因父母去世需離職守孝三年)補缺及懲處事宜。
    • 人事檔案:登記進士、舉人、貢生等科舉出身者的信息,并管理地方鄉紳及在外任職官員的履曆檔案。
    • 監督稽核:稽查吏部文書、注銷相關公文卷宗,确保行政流程合規。
  3. 隸屬關系演變

    • 明初屬通政司,清代劃歸都察院,成為監察體系的重要部分。
    • 在地方官府(如府署)中,吏科是獨立的人事管理機構,職能類似于現代組織部門。
  4. 延伸職能
    涉及少數民族地區官員(如土司)的世襲考核上報,體現對邊疆治理的參與。

“吏科”在明清官僚體系中兼具監察、人事管理雙重職能,是維護行政規範與官員任免秩序的關鍵機構。

别人正在浏覽...

阿拉氣暗底子八一勳章不偢人闖然出令春水逴龍出贅達巴漢玷塵調衛憝獠嚲委凡賤幡斿飛動蜚鸓風翔蜂腰鶴膝副主港元貢棐罟目滾木鼓手悍狡虹橋花苗火脯譏笑镌劖拘催口述寬閑老年尊了的量覈呂管盲進綿綿暖煦煦氣輪青鐵曲城容匿賽願聖善熟耕叔世祀舍私幸挽鹿危巒文簿聞所未聞向常相迿憲師嬉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