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祖父。 宋 張耒 《寄楊道孚》詩:“君家外大父,聽獄代其憂,備飢朝煮飯,驅蚊夜張幬。”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五:“近守 眉山 ,有 程生 者,出 伊川 貽其外大父 金堂謝君 書,在晚謫 涪陵 時,猶勉以學《易》當自 王介甫 也。”
“外大父”是漢語中對親屬關系的古稱,具體解釋如下:
“外大父”即外祖父,指母親的父親。這一稱謂在古代文獻中常見,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被“外公”“姥爺”等替代。
“外大父”屬于古代漢語的親屬稱謂,結構上以“外”表示母系親屬,“大父”為祖父的别稱,組合後特指母系祖父。類似稱謂還有“外王父”(《爾雅·釋親》)。
現代口語中已罕見,但可見于古籍研究、曆史小說或方言中。例如四川部分地區仍保留類似古稱的變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聞見後錄》《爾雅》等古籍,或通過滬江線上詞典等工具查詢。
《外大父》一詞是指在家族中,父親的姊妹或妹妹的丈夫,即外祖父。
《外大父》的拆分部首為「父」,拆分後的筆畫順序分别為:「夫」(3畫)+「土」(3畫)。
《外大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主要用于家族稱謂之中。在繁體字中,「外大父」的寫法為「外大父」。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外大父」這一詞彙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古代常使用的字體形式對于「外大父」這一詞彙而言,仍然保持了相同的構字結構與意思。
1. 我的外大父非常慈祥,常常給我們這些孩子講故事。
2. 她的外大父很有責任心,經常幫助家庭成員解決問題。
3. 我們一家人都喜歡去祖輩家拜訪外大父,他經常給我們帶來歡樂。
1. 外大父母
2. 外大父母子孫
3. 外大父輩
外祖父
内大父(指父親的姐妹或妹妹的丈夫,在家族中稱為「内大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