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燭的意思、洞燭的詳細解釋
洞燭的解釋
(1).明亮的燭火。 南朝 梁簡文帝 《南郊頌》:“飛梁邃宇,洞燭空懸。”燭,一本作“ 爥 ”。《詩刊》1977年第1期:“卓見真知如洞燭,才華橫溢智無垠。”
(2).明察。 宋 嶽飛 《奏辭開府第三劄子》:“臣近者累犯天威,力辭恩寵,庶幾陛下洞燭危懇,終賜矜從。”《明史·李俊傳》:“近來規利之徒,率假進奉以耗國財……願陛下洞燭此弊。” 施蟄存 《将軍底頭》:“好像被洞燭了心事似的,将軍有些煩亂了。”
詞語分解
- 洞的解釋 洞 ò 窟窿,深穴,孔:洞穴。山洞。洞箫。空洞。漏洞。洞府。洞天。 打洞,打成洞(穿透):一狼洞其中。 透徹地,清楚地:洞悉。洞穿。 說數字時用來代替零。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燭的解釋 燭 (燭) ú 用線繩或葦子做中心,周圍包上蠟油,點着取亮的東西(古代亦稱“火炬”):蠟燭。花燭。燭光。燭淚。燭台。風燭殘年。 洞悉:洞燭其奸。 燈泡瓦特數的俗稱:十五燭的燈泡。 筆畫數:; 部首:
網絡擴展解釋
“洞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一、基本釋義
-
明亮的燭火
指明亮耀眼的燭光,常見于古代詩文。例如南朝梁簡文帝《南郊頌》中“飛梁邃宇,洞燭空懸”,此處“洞燭”形容燭火通明,照亮建築。
-
明察、透徹洞察
引申為對事物本質或他人意圖的深刻洞察。如宋代嶽飛在奏折中寫道“庶幾陛下洞燭危懇”,表達希望皇帝明察其懇切之心;成語“洞燭其奸”(出自《明史·董傳策傳》),則指識破陰謀詭計。
二、用法與示例
- 文學描寫:多用于形容光線或智慧,如“卓見真知如洞燭”。
- 成語應用:
- 洞燭機先:指預先察覺事物動向。
- 洞燭其奸:強調識破奸詐行為,如“敵軍使用緩兵之計,我軍洞燭其奸”。
三、字義解析
- 洞:本義為洞穴,引申為“透徹、清楚”(如“洞曉”)。
- 燭:原指蠟燭,作動詞時意為“照亮”,如“洞燭幽微”。
四、注意事項
該詞屬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成語或文學語境中。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其具體含義,避免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洞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揭示真相,指明方向。該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宀”部和“火”部。它有12個筆畫,并且繁體字形為「洞燭」。
《洞燭》這個詞源于古代的文學作品《紅樓夢》中,它是賈母對賈寶玉說的一句話:“眼淚是洞燭。”這句話的意思是淚水能夠洞察人的内心,照亮人的心靈。從此,這個詞開始引申為能夠揭示真相和指明方向的意義。
在古代,漢字《洞燭》的寫法略有不同。它們的字形為「洞」和「燭」,都比現代寫法多了一點旁。《洞》的旁是水,象征着洞穴深處;《燭》的旁是火,代表着照明的燈火。
以下是一些關于《洞燭》的例句:
1. 他的話像是一支洞燭,讓我看清了問題的核心。
2. 她的行為就像是一盞洞燭,給我們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其他與《洞燭》相關的詞語包括:啟示、指點、啟明、照明等。這些詞語都有類似的意思,都可以用來形容引導他人認識事物真相或找到正确方向的能力。
反義詞方面,《洞燭》的相對詞可以是誤導、迷惑、蒙蔽等,指的是使人失去正确判斷或迷失方向的行為或言論。
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到你!如果還有其他關于《洞燭》的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