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龍顔碑的意思、爨龍顔碑的詳細解釋
爨龍顔碑的解釋
南朝 宋 碑。碑額題《宋故龍骧将軍護鎮蠻校尉甯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 爨道慶 撰文, 趙次之 、 杜長子 等于 大明 二年(公元458年)立。碑高近丈,碑文記 爨龍顔 政績。用筆多隸意,書法雄強茂美。 清 道光 年間為 阮元 發現而建亭護之,并為之撰跋。今碑在 雲南省 陸良縣 ,與《爨寶子碑》合稱“二爨”,為世所重。
詞語分解
- 爨的解釋 爨 à 燒火做飯:分居各爨。 竈:“客傳蕭寒爨不煙。” 中國宋雜劇、金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講百花爨》。《文房四寶爨》。 演戲:“夫優伶爨演,實始有唐《目連救母》之起。” 姓。 筆畫數:; 部
- 碑的解釋 碑 ē 刻上文字紀念事業、功勳或作為标記的石頭:石碑。豐碑。墓碑。口碑。碑文。碑碣。碑刻(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圖畫)。碑拓(?)。碑帖。碑林。裡程碑(a.設于道路旁邊用以記載裡數的标志;b.喻在曆史發展進
專業解析
爨龍顔碑,全稱《宋故龍骧将軍護鎮蠻校尉甯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是中國南朝劉宋時期的著名碑刻,立于大明二年(公元458年)。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一、字義解析
-
爨(cuàn)
- 本義:指燒火做飯,如“分爨”(分家做飯)。
- 引申義:此處為姓氏,源于古代西南地區爨氏家族,為南中豪族,長期統治雲南地區。
- 文化背景:爨氏分“東爨”“西爨”,是漢末至唐代雲南的實際統治者,融合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
-
龍顔(lóng yán)
- 字面義:“龍”象征尊貴,“顔”指面容、容顔。
- 碑主身份:指碑主爨龍顔(公元386-451年),官至龍骧将軍、甯州刺史,封邛都縣侯,為南中最高軍政長官。“龍顔”喻其威儀與地位,暗含對君主的尊稱傳統。
-
碑(bēi)
- 定義:刻有文字或圖案的石制品,用于紀功、頌德、記事等。
- 功能:此碑為爨龍顔的墓志銘,記錄其生平功績、家族世系及朝廷封贈,兼具史料與書法價值。
二、曆史與藝術價值
-
内容權威性
碑文詳述爨氏家族遷居南中的曆史(“遷運庸蜀,流薄南入”)、爨龍顔平定邊疆叛亂(“戎夷傷亂,收合精銳”)及治理功績,是研究南朝邊疆政治、民族融合的一手史料。
-
書法地位
- 書體:楷隸相參,結構雄渾,筆力遒勁,被譽為“六朝碑版之冠”(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 影響:與《爨寶子碑》并稱“二爨”,代表漢字由隸轉楷的過渡形态,為書法史重要裡程碑。
-
現存信息
碑高3.38米,現存雲南陸良縣薛官堡鬥閣寺,1961年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文化意義
爨龍顔碑印證了中原文化在西南邊疆的深遠影響,碑文使用典雅骈文,遵循漢制官職與谥法(谥號“元”),體現爨氏對華夏正統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實證。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方國瑜. 《雲南史料目錄概說》. 中華書局, 1984.
- 汪甯生. 《雲南考古》.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2.
- 啟功. 《古代字體論稿》. 文物出版社, 1964.
- 尤中. 《中國西南民族史》.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85.
網絡擴展解釋
爨龍顔碑是南朝劉宋時期的著名碑刻,具有重要曆史與書法價值,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信息
- 全稱:《宋故龍骧将軍護鎮蠻校尉甯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
- 年代:刻于南朝劉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約1567年
- 現存地點:雲南省陸良縣薛官堡鬥閣寺大殿内
二、曆史背景
- 爨氏家族
碑文記載了爨龍顔祖孫三代治理西南的史實,反映了東晉至南朝時期爨氏作為地方大姓的強盛。爨氏長期擔任甯州刺史等職,形成“開門節度,閉門天子”的自治局面。
- 政治意義
碑文體現中央政權對西南邊疆的懷柔政策,爨氏效忠朝廷并維護地方穩定,曾平定元嘉九年(432年)益州叛亂,鞏固了邊疆統治。
三、書法藝術
- 風格特征
楷書兼具隸意,用筆方圓并濟,結體方正而富變化,整體雄健渾厚,屬隸楷過渡的典型代表。
- 曆史評價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譽其為“南碑之冠”“神品第一”,稱其“若軒轅古聖,端冕垂裳”。
四、發現與保護
- 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阮元發現并建亭保護,撰寫跋文使其聞名于世。
-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補充說明
與東晉《爨寶子碑》并稱“二爨”,同為研究爨文化及南北朝書法的珍貴實物。
别人正在浏覽...
愛譽倍利崩損蔔相工不夷不知丁董儳然車床逞壯持有大伯爺奠鼎芳洌分隸覆短綱署宮額過猶不及函隱淮河歡敬彙薦假候驕貪假山借鑒鲸背久長踘蹴卡拉奇恐慌量核糧饋潦草塞責離玦陸風路由單旅裝眇綿明世缪戾南狐棄舊迎新筌相全休榷算榮聲弱水之隔四海為家湯餅痰厥蹋翼望天盆微巧踒人無波五日子仙鳳鄉壁虛造西泠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