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淮南子·覽冥訓》“ 隋侯 之珠” 漢高誘 注載, 隋侯 見大蛇傷斷,用藥敷治,後蛇銜大珠來報。後因以“吐珠”喻報恩。 宋 歐陽修 《<歸田錄>自序》:“曾不聞吐珠銜環,效虵、雀之報。”
“吐珠”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該含義源自《淮南子·覽冥訓》中“隋侯之珠”的典故。據漢代高誘注解,隋侯曾救治一條受傷的大蛇,後來大蛇銜來寶珠作為報答。因此“吐珠”被用來象征知恩圖報的行為。
例句:宋代歐陽修在《歸田錄》自序中寫道:“曾不聞吐珠銜環,效蛇、雀之報”,即借用此典表達對恩情的回饋。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吐珠”也可比喻說話富有文采或能言善辯,類似成語“口吐珠玑”。例如:“他辯論時吐珠如玉,令人歎服。”不過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吐珠》這個詞是指鳥類的一種特殊行為,即将特制的吐珠(珠寶樣式的小球)從嘴裡吐出降落到地面上。
《吐珠》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共有4個筆畫。
《吐珠》這個詞最初源自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是作者曹雪芹創造的一個詞語,形象地描繪了鳳姐之類的女性像仙鶴般吐珠的場景。
《吐珠》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吐珠」。
《吐珠》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是「吐硃」。
小鳥圍着花叢飛舞,一隻鳳凰伸出嘴巴,輕輕地吐出一枚明亮的珍珠,宛如《紅樓夢》中描繪的吐珠場景。
相關的組詞有:吞珠、吐珠子、吐珠舞、吐珠睇玉。
近義詞包括:吐丸、吐骨、吐寶。
反義詞包括:聚珠、吸珠、吮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