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ficial correspondence] 公事文書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唐· 劉禹錫《陋室銘》
官府文書。 南朝 齊 謝朓 《落日怅望》詩:“情嗜幸非多,案牘偏為寡。”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以 江西 民喜訟,多竊去案牘,而州縣不能制, 湛 為立千丈架閣。” 劉師培 《論近世文學之變遷》:“觀其體製,又略與案牘之文同科,蓋行文之法,固不外徵引及判斷二端也。”
“案牍”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案”指書桌或辦公桌;“牍”是古代用于書寫的木片(即木簡),後泛指文書。組合後特指官府公文或公務文書,如《陋室銘》中“無案牍之勞形”即表達擺脫公文事務的勞碌。
二、經典出處 該詞高頻出現于古代文獻:
三、語境運用 在曆史語境中多含公務繁重的隱含義,如“案牍勞形”“日理萬機、案牍勞形”等表達。現代使用中,該詞常出現在文史領域或仿古表達中。
四、延伸辨析 需注意與“文書”“公文”的細微差異:“案牍”更強調古代竹木載體形态,帶有曆史語境色彩,而現代公文多使用紙質或電子形式。
案牍是一個漢字詞彙,其意思是指文字記錄的文書或文件。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案”和“牍”。下面将對這兩個部分進行拆分解釋。
拆解“案”的部首是木,而“牍”的部首是牛。根據筆畫的計算,第一個字“案”有8畫,第二個字“牍”有9畫。
“案牍”的用法最早可追溯到北周時期,但其實際起源和使用可追溯到古代的契約和文書的記錄。作為一種文書寫法,案牍在古代常用于記錄政治、社會和商業事務等方面。
繁體字“案牍”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沒有任何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案牍”為例,兩個字都是用直線和曲線相結合的方式書寫,呈現出古樸的風格。
1. 監察機關對于違法行為将進行案牍備案。
2. 這份案牍記錄了曆史上重要的決策。
案牍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不同的詞語,如:
- 案牍風雲:指重要的文書記錄或曆史事件。
- 千古案牍:指古代重要的文書文件。
案牍的近義詞包括文案、文書、文件。
案牍的反義詞是口頭;口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