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臞仙的意思、臞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臞仙的解釋

舊時借稱身體清瘦而精神矍铄的老人。文人學者亦往往以此自稱。 宋 劉克莊 《最高樓》詞:“這先生,非散聖,即臞仙。” 金 劉長言 《通叔以詩送古鏡為長言生日之壽次韻謝之》:“綵衣祿隱非臞仙,猶有向來文字緣。” 清 趙翼 《寒夜澄懷園步月》詩:“惜無人送半臂來,不覺臞仙兩肩聳。” 高燮 《題蔡哲夫所繪沉孝則冰雪廬圖即步哲夫韻》:“潔清不數臞仙臞,誰知聞聲有彼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臞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詞源、本義及文學應用三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1. 詞源: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認為傳說中的仙人形貌清瘦(“臞”意為清瘦,“仙”指仙人),後世文人遂用“臞仙”代指身形清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也用于自稱,體現超然脫俗的氣質。

  2. 本義:

    • 字面義:“臞”指瘦削,“仙”指超凡之人,合稱“清瘦如仙人”。
    • 引申義:既可用于形容清瘦而有風骨的老者,也可作為文人雅士的自稱,表達淡泊名利的志趣。

二、文學應用與例證

  1. 宋代:劉克莊《最高樓》以“非散聖,即臞仙”描述隱士形象。
  2. 清代:趙翼在《寒夜澄懷園步月》中自嘲“臞仙兩肩聳”,展現文人自謙風骨。
  3. 其他用例:金代劉長言、近代高燮等均曾引用該詞,體現其跨越時代的文學生命力。

三、文化内涵

“臞仙”不僅是對外貌的描寫,更承載了古代文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清瘦中見精神,超然中顯風骨。這種以瘦為美的審美傾向,與道家“清虛”“寡欲”的思想一脈相承。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詩詞用例,可參考《全宋詞》《清詩别裁集》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臞仙

臞仙是一個漢字詞語,以“臞”為上文,表示顔色蠟黃或灰黃,以及“仙”為下文,表示長生不死的神仙。臞仙的意思是指一種蠟黃或灰黃色的仙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臞仙的部首是“月”和“人”,即在左邊的月是部首,右邊的人是部首。臞仙共有13個筆畫。

來源

臞仙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在古代文獻中,如《說文解字》等書中均未有臞仙一詞的詳細解釋和來源。因此,臞仙的具體來源暫無法确定。

繁體

在繁體字中,臞仙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臞仙的形狀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具體古代漢字寫法的資料相對較少,臞仙的古代寫法沒有公開的明确記載。

例句

1. 他的臉色蒼白,像是一個臞仙一樣。 2. 那個老人聽上去說話聲音充滿了智慧,就像是一位真正的臞仙。

組詞

臞仙石、臞仙道、臞仙洞、臞仙山、臞仙衣、臞仙人等。

近義詞

灰黃、蠟黃、黃臉、面黃肌瘦等。

反義詞

紅潤、健康、面色紅潤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