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王莽傳上》:“ 越裳氏 重譯獻白雉, 黃支 自三萬裡貢生犀, 東夷王 度大海奉國珍。”後遂以“黃犀”為事物變化之征兆的故實。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祥瑞》:“白雉亡 漢 ,黃犀死 莽 ,惡在其為符也。”
“黃犀”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古代祥瑞或事物變化的征兆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黃犀”出自《漢書·王莽傳上》,記載越裳氏(古國名)通過多重翻譯進獻白雉,黃支國(位于今東南亞)從三萬裡外進貢活犀牛,東夷王渡海獻珍寶。後世将“黃犀”引申為預示重大事件或政權更疊的象征性征兆。
需注意“黃犀”并非指黃色犀牛,而是特定曆史事件的代稱。其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常見于史評或文學作品中。
黃犀(huáng x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常用于形容詩詞中的壯麗景象或威武雄壯的場面。拆分部首分别為“黃”和“犀”,其中“黃”屬于“黃土”之黃,為顔色的意思,“犀”是指犀牛。按照部首和筆畫分解,“黃”字由“⺤”和“癶”組成,總計4筆;而“犀”字則是由“⺍”、“山”和“⺁”組成,一共有11筆。
“黃犀”一詞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下》篇:“驟雨如市,黃犀如雲。”意思是形容雨勢如同市場上的買賣喧鬧之聲,黃色的烏雲密布,犀牛狀的雨霧層層疊疊。至今,“黃犀”依然被用于形容壯麗的景象。
在繁體字中,“黃犀”字的寫法與簡體字大緻相同,隻是在字形上有一些細微的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所以古時候寫作“黃犀”的字樣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犀牛在古代常被寫作“犀豕”,所以“黃犀”在古時的寫法可能為“黃豕”。
1. 山川壯麗,黃犀如雲。
2. 長城雄偉如黃犀之勢。
黃犀點睛、黃犀之旅、黃犀一線、黃犀過眼等。
近義詞:壯觀、雄偉、莊嚴。
反義詞:平凡、無趣、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