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韜光養晦 ”。 唐 黃滔 《知白守黑賦》:“聖人所以立言於彼,垂訓於後,将令學者得韜光用晦之機,不使來人有衒實矜華之丑。”
“韬光用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āo guāng yòng huì,其核心含義是隱藏才能、不顯露鋒芒,以謙遜低調的态度處世。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分解:
近義詞:
與“韬光養晦”同義(、),均指通過低調積累實力,等待時機成熟。其他近義詞包括“韬光隱晦”“深藏若虛”。
反義詞:
如“鋒芒畢露”“恃才傲物”等,表示張揚能力或炫耀才華的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典故或不同語境用法,可參考唐代文獻或現代漢語詞典。
《韬光用晦》是一個成語,意為隱藏實力,不引人注目,以保持内外的平衡。簡單來說,就是低調做事,不張揚自己的能力。
這個成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韬和光用晦。韬的部首是韋,總筆畫數為19;光的部首是光,總筆畫數為6。
《韬光用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段話:“韬光養晦,時時見利思義,夫事志者,無怍,則君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韬光養晦,是時刻保持清醒的思考,但不張揚自己,不追逐眼前的利益,而要堅持有益于道義的事情。後來,這句話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成語。
在繁體字中,韬的寫法為韜,光的寫法為光,用的寫法為翳。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韬的寫法為“敠”,光的寫法為“灮”,用的寫法為“禦”。
以下是一些使用《韬光用晦》的例句:
1. 他韬光用晦,默默地為公司做出了巨大貢獻。
2. 這位領導在處理問題時總是韬光用晦,不輕易表露自己的意見。
一些與《韬光用晦》相關的詞語:
1. 韬光養晦:指隱藏實力,不張揚。
2. 養晦:指培養,積藏。
與《韬光用晦》相反的詞語:
1. 張揚:指表露,炫耀。
2. 挑頭:指故意引人注意,吹噓。
綜上所述,《韬光用晦》是一個指隱藏實力,不張揚自己的能力的成語,源自儒家經典《論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韜光用翳,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敠灮禦”。例句:“他韬光用晦,默默地為公司做出了巨大貢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