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觇國的意思、觇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觇國的解釋

(1).觀察國情。《禮記·檀弓下》:“ 孔子 聞之曰:‘善哉!覘國乎?’” 康有為 《官制原理篇》:“古者隻有聘問,隻有主客之司,而今則競争更熾,小則通商争利,大則覘國思啟,更為重大之司矣。”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一》:“覘國非難。入其境,搜其市,無一幅自製之精密地形圖,非文明國。”

(2).謂窺伺帝位。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當是時,上密報 魯公 ,則已有覘國之意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觇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用特征的詞彙,最早見于古代典籍。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觇”讀作chān,本義為暗中察看、窺探,如《說文解字》載“觇,窺也”,而“國”指國家或諸侯封地。二字組合成“觇國”,特指通過觀察國家政治、軍事、民生等狀況以推測其興衰存亡,常見于史書及政論文章。

這一詞彙的典型用例可追溯至《左傳·宣公八年》:“使行人執榼承飲,造于子重,曰:‘寡君乏使,使鍼禦持矛,是以不得犒從者,使某攝飲。’子重曰:‘夫子嘗與吾言于楚,必是故也。’不釋而鼓,觇國之言也。”此處“觇國”指通過使者言行窺探他國政治動向。《禮記·檀弓下》亦載“陽門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晉人之觇宋者反報于晉侯”,可見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邦交中的情報刺探行為。

從語義演變角度看,現代漢語中“觇國”的使用場景已大幅縮減,主要保留在曆史研究、古籍注釋及文學創作領域。例如王夫之《讀通鑒論》評述“觇國之強弱于民情”,即通過民生狀态判斷國家實力,體現了該詞的深層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觇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觀察國情
    指通過考察、分析來了解國家的政治、社會狀況。

    • 出處:《禮記·檀弓下》記載孔子評價他人“善哉!觇國乎?”()
    • 現代用例:魯迅曾用“觇國非難”表達對國家形勢的觀察()。
  2. 窺伺帝位
    引申為暗中圖謀奪取政權或篡位。

    • 出處:宋代蔡縧《鐵圍山叢談》提到“上密報魯公,則已有觇國之意矣”()。

二、用法與語境

三、相關詞彙

近義詞包括“窺國”“察勢”,反義詞如“安邦”“守成”。需注意其貶義用法(如篡位)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或宋代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拔葵去織包谷不宰才料倉法倉玉長夷馳道穿壁引光吹蕩刺芒刺破大齊吊床二視分背風瞀婦闾勾剝溝壘犷勇古體漢貂浩然好脩楎椸火子夾纩解禍饑沴峻厲蠟焰聯句理發師鹿鼎記羅行末本摩敦耐看南野偶對鉗忌青門種瓜球樓秋荼密網弱約颯灑上箋煽惑閃倏繩屈十八公署職宿怒通願望郡網瘾萬死惟一閑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