觇國的意思、觇國的詳細解釋
觇國的解釋
(1).觀察國情。《禮記·檀弓下》:“ 孔子 聞之曰:‘善哉!覘國乎?’” 康有為 《官制原理篇》:“古者隻有聘問,隻有主客之司,而今則競争更熾,小則通商争利,大則覘國思啟,更為重大之司矣。”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一》:“覘國非難。入其境,搜其市,無一幅自製之精密地形圖,非文明國。”
(2).謂窺伺帝位。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當是時,上密報 魯公 ,則已有覘國之意矣。”
詞語分解
- 觇的解釋 觇 (覘) ā 看,偷偷地察看:觇望。觇候(偵察)。觇标(一種測量标志,用幾米到幾十米的木料或金屬制成标架,架在被觀測點上作為觀測的目标)。 筆畫數:; 部首:見; 筆順編號: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網絡擴展解釋
“觇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
觀察國情
指通過考察、分析來了解國家的政治、社會狀況。
- 出處:《禮記·檀弓下》記載孔子評價他人“善哉!觇國乎?”()
- 現代用例:魯迅曾用“觇國非難”表達對國家形勢的觀察()。
-
窺伺帝位
引申為暗中圖謀奪取政權或篡位。
- 出處:宋代蔡縧《鐵圍山叢談》提到“上密報魯公,則已有觇國之意矣”()。
二、用法與語境
- 古代文獻:多用于政治、曆史文本,如《禮記》強調對國情的洞察,而宋代文獻側重權謀色彩()。
- 現代延伸:當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學術或文學作品中可借喻對局勢的深度分析()。
三、相關詞彙
近義詞包括“窺國”“察勢”,反義詞如“安邦”“守成”。需注意其貶義用法(如篡位)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或宋代史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觇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觇國(chān gu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一個國家通過偵察、窺探或間諜活動來了解其他國家的情況和行動。這個詞所傳達的意思是指一個國家試圖獲取其他國家的機密信息,以便在政治、軍事或經濟上獲得優勢。
拆分部首和筆畫
觇國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觇和國。其中,觇字的部首是見(⺾),它由10個筆畫組成;國字的部首是囗,它由6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觇國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辭海》一書,它是由清代學者郭琳所編寫的字典。觇國一詞在古代大緻相當于現代漢字“窺探他國”的意思。在繁體字中,觇字被寫作覘,而國字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觇國這個詞在《辭海》中的寫法是「觇國」。而隨着時間的流逝,漢字的寫法發生了變化,觇國的寫法逐漸演變成現代的「觇國」。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觇國這個詞的例句:
1. 這個國家派遣間諜觇國,以獲取其他國家的機密信息。
2. 他們經過多年的觇國,成功獲得了其他國家的關鍵情報。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觇國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搭配,例如:觇國者(進行間諜活動的人)、觇國情報(通過偵察或情報搜集獲得的信息)等。
在意思上,觇國的近義詞可以是偵查、刺探、調查等。而與觇國相反的詞可以是正式交流、開放合作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