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拔葵去織的意思、拔葵去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拔葵去織的解釋

《史記·循吏列傳》:“﹝ 公儀休 ﹞食茹而美,拔其園葵而棄之。見其家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其機,雲:‘欲令農士工女安所讎其貨乎?’”後以“拔葵去織”為居官不與民争利的典故。 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濯裘布被,拔葵去織。”《宋書·謝莊傳》:“臣愚謂大臣在祿位者,尤不宜與民争利,不審可得在此詔不?拔葵去織,實宜深弘。”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将軍長孫儉神道碑》:“拔園葵而去織婦,無三惑而絶四知。”《新唐書·蘇良嗣傳》:“ 公儀休 一諸侯相,拔葵去織,未聞天子賣果蔬與人争利。”亦省作“ 拔葵 ”。《南史·範泰傳》:“王者不言有無,諸侯不説多少,食祿之家不與百姓争利,故拔葵所以明政。” 宋 蘇轼 《和陽行先》:“拔葵終相 魯 ,辟穀會封 留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拔葵去織"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字面意思是拔掉葵菜、停止織布,其深層含義是官員應當廉潔自律,不與百姓争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成語釋義

拔葵去織(bá kuí qù zhī)


二、典故背景

據《史記·循吏列傳》載:

公儀休為魯相,食茹而美,拔其園葵而棄之;見其家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其機。

(公儀休任魯國宰相時,吃到自家園中美味的葵菜,便拔掉園中葵菜不再種植;見家中織的布質優,立即休妻并燒毀織機。)

公儀休認為官員若經營産業,會與民争利,損害公平,故以極端方式表明清廉決心。


三、核心思想

  1. 廉潔自律:官員應避免利用職權謀取私利。
  2. 不與民争利:權力者不得侵占百姓生計資源,保障社會公平。
  3. 道德表率:為官者需以身作則,樹立清廉典範。

四、用法示例


五、權威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該詞條,釋義為"居官者不與民争利"。

  2. 《史記·循吏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始典故出處,公儀休事迹詳見卷一百一十九。

  3. 《漢書·董仲舒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深化思想闡釋,見卷五十六。


六、相關成語


來源: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中華成語大辭典》;典故引自《史記》《漢書》通行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拔葵去織”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á kuí qù zhī,其核心含義是比喻為官者不與百姓争奪利益,強調清廉自守的為官之道。

詳細解釋:

  1. 字面含義
    “葵”指冬葵(古代重要蔬菜),“織”指紡織。字面意思是拔掉自家種的葵菜,舍棄家中的織布機,引申為官員主動放棄可能侵占百姓生計的私人産業。

  2. 典故出處
    源自春秋時期魯國宰相公儀休的故事(見《漢書·董仲舒傳》)。他因家中織布精美、種植的葵菜味美,擔心與從事紡織和種植的百姓争利,便怒逐織布的妻子,拔掉園中葵菜,并燒毀織機,以示不奪民利。

  3. 核心思想
    強調為官者應恪守本分,不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尤其避免與普通民衆争奪生存資源。這一理念在古代被視為官員清廉的重要标準。

  4. 用法與示例

    • 多用于褒義語境,形容官員廉潔奉公。
    • 例句:“非謂拔葵去織,且欲省息紛纭。”(《梁書·徐勉傳》)
  5. 近義與反義

    • 近義:廉潔奉公、兩袖清風
    • 反義:與民争利、中飽私囊

提示:該成語在現代常用于強調公職人員的職業道德,倡導權力與民生的界限意識。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漢書》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北岩藏鋒斂锷滄海人蠶沙春蘭秋菊椿壽丁外艱句骊官室冠簪獲斂蹇步蠒絲濟颠警絶經手進課金人之緘就撫局地扣天欿憾坑阱寬恤寬語浪擲老尊六丁黑煞懋功民辦科技莫斯科年間鳥鳳凝定品竹遣俘鉛鐵乾支剌七國輕于鴻毛肉山酒海乳糜散劑善毀升黜時為帥教朔奠隨時隨地條會通臂拳枉遏未可厚非溫厲武警吳燕相缭陷入僵局硝子寫心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