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日的怨恨。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上:“ 仁宗 一日在 邇英 ,謂講官曰:‘ 程琳 心行不忠,在 章獻 朝嘗請立 劉 氏廟,且獻七廟圖。’時 王洙 侍讀聞之。 仁宗 性寬厚, 琳 竟至宰相,蓋無宿怒也。” 明 李贽 《與曾中野書》:“夫世間是與不是,亦何常之有,乃羣公勸我者不曾於是非之外有所發明,而欲我藏其宿怒,以外為好合,是以險側小人事我也。”
“宿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釋義
指舊日的怨恨,即過去積累的憤怒或不滿情緒。該詞強調因過往矛盾而長期存在的怨氣。
出處與例證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書面或曆史文獻,描述人物因曆史矛盾産生的持續負面情緒,常見于評價人物性格或事件背景。
近義詞
舊恨、積怨、宿怨(需注意“宿怨”更強調長期積累的仇恨,程度可能更深)。
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日常交流中更常用“積怨”“舊仇”等替代。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龍川别志》等史料原文。
《宿怒》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宿”是指久存、長久,而“怒”則表示憤怒、惱恨。因此,結合起來,《宿怒》的意思是長期積存的憤怒或惱怒之情。
根據《康熙字典》,“宿”字的部首是宀,總計共有8筆,而“怒”字的部首是心,總計共有9筆。
《宿怒》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化中表達憤怒情緒的方式。當一個人長時間内無法發洩或解決内心的憤怒時,這種憤怒會不斷積聚在心中,形成一種長期存在的狀态,被稱為“宿怒”。
《宿怒》一詞的繁體為「宿怒」,采用了傳統的繁體漢字書寫方式。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記載,《宿怒》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宿怒」,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多次受到傷害,心中積累了很多宿怒。
2. 長期的工作壓力使他産生了宿怒,需要尋找一種發洩方式。
3. 她内心的宿怒難以平息,導緻她對周圍的人變得冷淡。
宿怒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
憤怒、惱怒、忿怒
宿和、喜悅、心平氣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