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要損害。《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驅獸毋害五穀,毋大田獵。”
(2).猶言無疵病。《漢書·蕭何傳》:“﹝ 蕭何 ﹞以文毋害為 沛 主吏掾。” 楊樹達 窺管:“‘文毋害’……蓋言能為文書無疵病。”
“毋害”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否定副詞“毋”與動詞“害”構成,其核心含義為“不要損害”或“禁止傷害”。根據《漢語大詞典》,“毋害”在古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其一指行為上不造成傷害,如《禮記》中“毋害于天下”即強調不損害他人利益;其二引申為形容官吏執法公正、不徇私枉法,如《史記·蕭相國世家》載“蕭何為吏……文毋害”,此處指其處理政務嚴謹無疏漏。
從詞源角度分析,“毋”表禁止,“害”本義為損傷,組合後既可用于道德勸誡(如《墨子》中“毋害鬼神”),也可用于法律條文(如《唐律疏議》中“毋害良民”)。《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漢代文獻常以此詞形容官吏廉潔奉公,如《漢書·趙禹傳》稱其“治獄毋害”,意為司法審判公正無私。
現代漢語中,“毋害”的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仿古語境或特定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歸類為書面語詞,釋義為“不傷害,不損害”,例如“生态環境毋害化處理”等專業表述。需要注意的是,該詞與近義詞“無害”存在語體差異,“毋害”更具文言色彩。
“毋害”是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不要損害
常見于古代政令或禮儀規範,強調對事物的保護。例如《禮記·月令》記載:“驅獸毋害五穀”,意為驅趕野獸時避免破壞農作物。
無瑕疵、無差錯
多用于形容文書或行為規範。如《漢書·蕭何傳》提到蕭何“以文毋害為沛主吏掾”,指他處理公文嚴謹無疏漏。此處的“毋害”可理解為“完美無缺”。
補充說明
艾窩窩百裡挑一寶衣北際備用品邊書參軍戲齒目竄逃寸轄制輪撮土登記洞孔斷定蕃變翻軒绯聞鈎搭黑地裡和順洪溶齁睡渙然穢志加護潔治極壽開裂克勵啃齧口含錢燎疱六弊簍子鳴跸摩诃至那末梢神經木侯牛角挂書毆蹋貧獨撲空奇花異卉輕鄙請舉仁義君子剡溪興生角攝影師攝職恬和童昧偷睛拖把微服私行屋烏謝公箋信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