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救火投薪 ”。 明 張煌言 《答趙安撫書》:“名為息黥補劓,實則救燎助薪,宜人心之不服者也。”
“救燎助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ù liáo zhù xīn,屬于貶義詞,常用來批評處理問題時方法不當反而加劇矛盾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比喻采取錯誤的解決辦法,不僅未能緩解危機,反而使問題更加嚴重。其核心含義與“救火投薪”“抱薪救火”類似,均強調方法失當導緻惡化結果。
最早見于明代張煌言的《答越安撫書》:“名為息黥補劓,實則救燎助薪,宜人心之不服者也。”。作者以“救燎助薪”批評表面安撫、實則火上澆油的行為。
這一成語警示人們解決問題需審時度勢,避免用錯誤方法加劇危機。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古文典籍或權威詞典。
《救燎助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問題或阻止災難發生,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
《救燎助薪》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火部和禾部。火部的筆畫數為4,禾部的筆畫數為5。
《救燎助薪》的出自《荀子·勸學篇》:“救火之功,助燎之疾。”意為救火的功勞就是在火勢剛起時撲滅,而助燎則是在火勢蔓延之際撲滅。後來人們用來比喻在事情剛開始時采取措施,避免問題進一步擴大。
《救燎助薪》的繁體字為「救燎助薪」。
在古代寫作《救燎助薪》時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如「救」字較早時期的寫法為「及」,「燎」字較早時期的寫法為「尞」或「尥」,「助」字較早時期的寫法為「丵」。而「薪」字則沒有大的變化。
他在公司内部發現了一起財務漏洞,立即向上級報告并采取了及時的措施救燎助薪。
1. 救火:及時撲滅火勢。
2. 助薪:幫助某人取得成功或進步。
3. 釜底抽薪:消除危險之源。
4. 撲滅:迅速消除或制止某種不好的現象。
5. 切實可行:指做事情的方法或計劃确實有希望被實現。
1. 及時處理
2. 緊急應對
3. 防微杜漸
忽視問題、袖手旁觀、被動應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