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同俗的意思、同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同俗的解釋

(1).風俗相同。《戰國策·趙策二》:“儒者一師而禮異,中國同俗而教離。”

(2).使風俗同一。《禮記·王制》:“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

(3).隨順世俗。 宋 王安石 《答司馬谏議書》:“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為善。” 宋 戴複古 《哭澗泉韓仲止》詩之一:“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同俗"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古代詞彙,其核心内涵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詞性構成 該詞屬動賓式合成詞,由"同"(動詞,表示趨近、隨順)與"俗"(名詞,指社會風氣或群體習慣)構成複合結構,體現行為主體對外部環境的主動調適。《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8修訂版)指出此類構詞法常見于先秦典籍。

二、核心釋義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版)第3冊第256頁明确其雙重含義:①字面指"與流俗相同",如《荀子·儒效》"其言有類,其行有禮,其舉事無悔,其持險應變曲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即暗含此意;②引申為"使習俗同一",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李斯奏議"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的政策導向。

三、曆時演變 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19版)考證,該詞在漢唐文獻中多含貶義,如王充《論衡·自紀》"充書違詭于俗"即形成語義對照。至宋明時期逐漸中性化,《朱子語類》卷十三論及"同俗而不失其正"時,已賦予其辯證意蘊。

四、文化關聯 《中華傳統文化關鍵詞》(中華書局,2020版)将其置于"和而不同"的哲學框架中分析,認為該詞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個體與群體關系的動态平衡觀,與《禮記·中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形成深層呼應。

網絡擴展解釋

“同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同俗”指與世俗相符合,遵循社會習俗和道德準則,強調個人言行與社會規範的契合性。發音為“tóng sú”。


二、詳細解釋

  1. 風俗相同
    指不同群體或地域擁有相似的風俗習慣。例如《戰國策·趙策二》提到“中國同俗而教離”,反映地域間習俗的共通性。

  2. 使風俗同一
    表示通過教化或政策統一社會習俗。如《禮記·王制》中“一道德以同俗”,強調道德規範對整合風俗的作用。

  3. 隨順世俗
    指個人主動適應社會常規。如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提到士大夫“同俗自媚于衆”,暗含對盲從世俗的批評。


三、使用場景


四、例句參考

  1. “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強調地域習俗差異。
  2. “自憤激、自豎立,不苟同俗”:體現獨立于世俗的志向。
  3. “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政策統一風俗的例證。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用法分析,可參考《戰國策》《禮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按定鞍馬庇覆鏟除車司馬赤鳳皇來持正炊事班丹果當務始終誕澁釣國丁對峒丁鬥很斷想肥辭分别公第挂一鈎子瑰絕古墨故園後學荒墜尖冷角節交談焦土擠眉溜眼驚女即且居停坎兒井抗對流遠腜腜濛雨靡披釀具偏察漂墜疲癃殘疾平煙蒱睃摸索輕塵求人起贓趨澤容赦蛇瘡轼櫃詩朋雙比訟鹿探環貪忮天地折瘟鬼像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