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即 嵩高 。五嶽之一。《書·禹貢》:“ 熊耳 外方 桐柏 ,至于 陪尾 。” 孔穎達 疏:“ 嵩高 山在 穎川 嵩高縣 ,古文以為 外方山 。”
(2).外地;遠方。《南齊書·王琨傳》:“外方小郡,當乞寒賤。” 唐 黃滔 《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詩之二:“來時走馬隨中使,到日援毫定外方。”《三國演義》第五回:“ 沛國 譙 人 夏侯惇 ,字 元讓 ,乃 夏侯嬰 之後;自小習槍棒;年十四從師學武,有人辱駡其師, 惇 殺之,逃于外方。”
(3).指向門外。《雲笈七籤》卷十一:“列位次坐向外方。”
“外方”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結合權威詞典釋義解析如下:
指物體外部呈方形或具有方形特征的部分,與“内圓”相對。
權威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外方”為“外面呈方形”之意,常用于描述幾何結構或器物的外部輪廓特征。例如傳統建築中“外方内圓”的設計,指外部框架為方形,内部構造為圓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古漢語中特指中原地區以外的邊遠地域或異國,帶有文化差異的視角。
權威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九卷)收錄此義項,釋為“遠方;異域”。如《後漢書·西域傳》載“外方賓服”,即以“外方”指代周邊藩屬或異國。此用法蘊含古代“中原中心”的地理文化觀。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指“外部機構”“外來方”或“局外人立場”。
例證:
在商務合作中,“外方”常指合作中的外國企業或非本方機構(如“中外合資企業中的外方代表”),強調主體之外的參與方。此義項由“異域”延伸而來,被《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等工具書收錄。
來源:李行健主編.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外方”常與“内圓”對舉,構成成語“外圓内方”,比喻人表面隨和而内心剛正,或事物外在形态與内在性質的對比。此概念源自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亦見于錢币(如圓形方孔錢)等器物設計。
來源: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概念相關研究文獻及辭書釋義。
注: 因權威詞典釋義暫無公開數字版可鍊接,來源标注紙質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釋義,"外方"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一、山名釋義 指中嶽嵩山的古稱,屬于五嶽之一。最早見于《尚書·禹貢》記載:"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東漢學者孔穎達注釋"古文以為外方山",即今河南登封的嵩山。
二、地理方位釋義
三、現代引申用法 現代漢語中可形容外國或外部事物,但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或正式文本。例如"外方文化"指異國文化,與"本土文化"形成對比。
該詞為名詞性結構,拼音為wài fāng,古漢語中常與"内圓"對舉,如玉琮"内圓外方"的形制特征。
版屋拔腿倍道而進碑文並然不逗蠶紙誠績鸱彜子蹙踖單弦兒蹈騰浮勒凫徯海況表好壽揮發油悔吝彠矩建倉刉珥節約靖匡精明能幹荊州樂栲栲兒曠女坤育勞謙樂命聯盟憐愍麟遊胪言麻林漫題米家船内線泥途匏革破零三亂淺窳怯怛秋登驅扇仁壽鏡扇繖舌子石碣刷放田獲頭巾氣往生咒僞金錢纖身綫子西垂脅劫邪魔心不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