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方的意思、外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方的解释

(1).山名。即 嵩高 。五岳之一。《书·禹贡》:“ 熊耳 外方 桐柏 ,至于 陪尾 。” 孔颖达 疏:“ 嵩高 山在 颖川 嵩高县 ,古文以为 外方山 。”

(2).外地;远方。《南齐书·王琨传》:“外方小郡,当乞寒贱。” 唐 黄滔 《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诗之二:“来时走马随中使,到日援毫定外方。”《三国演义》第五回:“ 沛国 譙 人 夏侯惇 ,字 元让 ,乃 夏侯婴 之后;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有人辱駡其师, 惇 杀之,逃于外方。”

(3).指向门外。《云笈七籤》卷十一:“列位次坐向外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外方”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结合权威词典释义解析如下:


一、几何学概念:外部形状

指物体外部呈方形或具有方形特征的部分,与“内圆”相对。

权威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外方”为“外面呈方形”之意,常用于描述几何结构或器物的外部轮廓特征。例如传统建筑中“外方内圆”的设计,指外部框架为方形,内部构造为圆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二、地域与文化概念:异域、他乡

古汉语中特指中原地区以外的边远地域或异国,带有文化差异的视角。

权威释义:

《汉语大词典》(第九卷)收录此义项,释为“远方;异域”。如《后汉书·西域传》载“外方宾服”,即以“外方”指代周边藩属或异国。此用法蕴含古代“中原中心”的地理文化观。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三、现代引申义:外部或局外视角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指“外部机构”“外来方”或“局外人立场”。

例证:

在商务合作中,“外方”常指合作中的外国企业或非本方机构(如“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方代表”),强调主体之外的参与方。此义项由“异域”延伸而来,被《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工具书收录。

来源:李行健主编.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文化补充:外圆内方

“外方”常与“内圆”对举,构成成语“外圆内方”,比喻人表面随和而内心刚正,或事物外在形态与内在性质的对比。此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亦见于钱币(如圆形方孔钱)等器物设计。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概念相关研究文献及辞书释义。


注: 因权威词典释义暂无公开数字版可链接,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释义,"外方"一词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山名释义 指中岳嵩山的古称,属于五岳之一。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记载:"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东汉学者孔颖达注释"古文以为外方山",即今河南登封的嵩山。

二、地理方位释义

  1. 外地/远方:指与本地相对的异乡区域。如《南齐书》提到"外方小郡",唐代黄滔诗句"到日援毫定外方"均用此意。
  2. 门外方向:《云笈七签》记载道教仪式时描述"列位次坐向外方",指面向门外的方位。

三、现代引申用法 现代汉语中可形容外国或外部事物,但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文学或正式文本。例如"外方文化"指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形成对比。

该词为名词性结构,拼音为wài fāng,古汉语中常与"内圆"对举,如玉琮"内圆外方"的形制特征。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鹭缞把弄报船备厚笔宣播越怖栗察悉赤留兀剌吃马屁翠罗淡季地脉硐长斗智二忌放逸凤字牌辅赞改年给传乖睽轨等和南皇暇回鞍火地嘉勉既龀激恼京派就第狂僻面环明斯克矃目炮云迁葬琼奴鋭气生根沈正诗毫石枰拾遗守中睡菜厮杀夙爱素一探访同蒿燑燑玩臣伪缪舞文巧诋吴吟显要晓语谢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