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即 嵩高 。五岳之一。《书·禹贡》:“ 熊耳 外方 桐柏 ,至于 陪尾 。” 孔颖达 疏:“ 嵩高 山在 颖川 嵩高县 ,古文以为 外方山 。”
(2).外地;远方。《南齐书·王琨传》:“外方小郡,当乞寒贱。” 唐 黄滔 《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诗之二:“来时走马随中使,到日援毫定外方。”《三国演义》第五回:“ 沛国 譙 人 夏侯惇 ,字 元让 ,乃 夏侯婴 之后;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有人辱駡其师, 惇 杀之,逃于外方。”
(3).指向门外。《云笈七籤》卷十一:“列位次坐向外方。”
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释义,"外方"一词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山名释义 指中岳嵩山的古称,属于五岳之一。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记载:"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东汉学者孔颖达注释"古文以为外方山",即今河南登封的嵩山。
二、地理方位释义
三、现代引申用法 现代汉语中可形容外国或外部事物,但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文学或正式文本。例如"外方文化"指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形成对比。
该词为名词性结构,拼音为wài fāng,古汉语中常与"内圆"对举,如玉琮"内圆外方"的形制特征。
外方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外和方。
外方的部首是方,方部的位置是在左边。外方共有七个笔画。
外方一词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它的含义是指外面的方向或地点。
外方的繁体字是「外方」。
在古时候,汉字「外方」的写法略有不同,它是由「卜」和「旁」两个部分组成。
1. 他来自外方,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一无所知。
2. 这个消息是从外方传来的。
1. 外方人:指来自外地的人。
2. 外方语:指外国的语言。
3. 外方货:指外地生产的商品。
外方的近义词有外界、外面。
外方的反义词有内方、里面。
笆壁班丝贝报帐粲谷朝奏夕召重版舂揄春风沂水楚峡赐戟打光棍打狠儿旦角方所奋战父老浮梁该着根缉锢漏嘒唳火阳江君结言镜渌精舍禁阃金流积秀跨据浪海耒耨凉州词烈志鳞迹林樾流说弄巧成拙滂敷贫无置锥破晕乾元跷欹肉茸茸鋭士扫刷蚀本时过境迁诗宗鼠腹鷄肠説怿诵烈素藴宿赃危蹇为情猧儿武阶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