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胪言的意思、胪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胪言的解釋

傳言;流言;群體之言。《國語·晉語六》:“風聽臚言於市,辨祅祥於謡。” 韋昭 注:“風,采也。臚,傳也。采聽商旅所傳善惡之言。” 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飛語一發,臚言四馳。”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原叙》:“爰取昔日所藏,詮次成帙,坿陳肊見,以當臚言,藉備異日史家之采擇。”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總統之選,非能自庸妄陵獵得之,必其嘗任方面與為國務官者,功伐既明,才略既著,然後得有被選資格,故雖以全國人民臚言推舉,不至怐瞀而失其倫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胪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由“胪”與“言”二字構成。從詞義來看,“胪”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皮也”,後引申為“傳告、陳列”,如《史記·叔孫通傳》中“胪句傳”即指傳告之意;“言”則指語言、言論。二者組合後,“胪言”指代公開傳述的言論,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正式的陳述或廣泛傳播的觀點。

在語義演變中,“胪言”曾與“流言”混用,但核心區别在于前者強調公開性、正式性,如《漢書·禮樂志》中“胪言兼存”即指将不同言論并錄留存。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研究古代典籍或曆史語言學的學術語境中。

相關詞語包括“胪傳”(科舉時代傳告皇帝诏令)、“胪列”(逐條陳述)等,均保留“胪”的傳告義項。該詞的權威解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9卷第123頁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胪言”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傳語”“陳述”相關,主要用于正式或官方語境中。以下為具體解釋:

  1. 字義分解

    • 胪(臚):讀作lú,本義為傳告、陳述,常見于古代官方文書或禮儀場合。例如“胪布”指宣布、陳述,“胪句”指上傳下達的傳話行為。
    • 言:指言論、話語。組合後“胪言”即“傳達的言論”或“陳述的話語”。
  2. 文獻用例
    根據《國語·晉語》記載:“風聽胪言于市”,意為通過市井傳言了解民情,此處的“胪言”指民間流傳的言論。另《漢書》提到的“九賓胪句”則展現了古代禮儀中上傳下達的傳話流程,體現其官方用法的嚴謹性。

  3. 應用場景
    “胪言”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體,如官方公告、禮儀程式中的信息傳遞。例如“胪情”指陳述心情,“胪傳”指逐級傳告,均強調正式性與層級性。

  4.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見,僅在研究古籍或特定修辭時出現,需注意其古典色彩。

總結來看,“胪言”是古代對傳言或陳述行為的雅稱,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的傳達方向(如上對下或下對上)。

别人正在浏覽...

哀策白夾藍衫半導體整流器邦彥便門橋表壯不如裡壯比諷波光蒼靈殘夢承盤出蟄達子點鬓豆萁才獨立自主耳塞機發行焚爍符騐福緣高樂戈旗宮極搆兵關心挂秦金皓蕩嗟矜錦鳳訣斷軍警郡志袴具連母隆俊盧生鳴聒墨蕩子逆天暴物陪伴蒲萄乾策鉗口千裡之任峤路邛郵碶閘任咎撒科飒戾尚左失本縚繩恬谧挺舉恸悼為命無間是非無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