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及物動詞。也叫他動詞或外動詞。它所表示的動作常以動作者以外的事物為對象。 清 馬建忠 《馬氏文通·正名》:“凡動字之行發而止乎外者,曰外動字,省曰外動。” 清 馬建忠 《馬氏文通·實字》:“外動字之行,有施有受。”
“外動字”是漢語語法術語,指動作涉及外部對象的動詞,相當于現代語言學中的及物動詞。以下是詳細解析:
外動字指動作行為作用于外部對象的動詞,需帶賓語(即“止詞”)才能完整表意。例如“騎馬”中的“騎”、“讀書”中的“讀”。
該概念源于清代語言學家馬建忠的《馬氏文通》,書中将動詞分為“外動字”和“内動字”,奠定了漢語動詞分類的基礎。
現代漢語中,外動字對應及物動詞,如“吃(飯)”“寫(字)”。其核心特征與語言學中的及物性理論一緻。
如需進一步了解術語的演變或具體例句,可參考《馬氏文通》原文或現代漢語語法專著。
《外動字》是一個漢字詞彙,其意思是指“外出行動、離家運動”。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外”和“動”兩個部分。
“外”字在康熙字典中的部首是“夕”,它的基本意思是指“外面、外部”。寫作時,先寫外面的兩點,再寫左邊的一點,表示外在的意味。
“動”字在康熙字典中的部首是“力”,它的基本意思是指“運動、行動”。寫作時,先寫左邊的一點,再寫右邊的三點,表示物體的運動。
因此,《外動字》的拆分部首分别為“夕”和“力”,筆畫總共為六畫。
《外動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在古代,人們将事物或概念用圖畫來表示,後來逐漸演變成漢字。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發生了變化,繁體字應運而生。繁體字往往比簡體字的筆畫複雜,也更接近古代漢字的形态。
《外動字》的繁體形式是「外動字」,在形狀上與簡體字有一些差異。繁體字中的外部部分更加複雜,具有更多的筆畫。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進行的,與現代的從左到右有所不同。古代的寫法在一些碑刻、真迹以及古典文獻中可以見到。
具體到《外動字》這個詞,古代的寫法是「動外」,即先寫動,再寫外。這種寫法與現代的寫法相反。
例句:他外動了一整天後,精疲力竭回到了家。
組詞:外出、外向、外界。
近義詞:出行、遠離、離家。
反義詞:内靜、宅在家中、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