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動字的意思、外動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動字的解釋

即及物動詞。也叫他動詞或外動詞。它所表示的動作常以動作者以外的事物為對象。 清 馬建忠 《馬氏文通·正名》:“凡動字之行發而止乎外者,曰外動字,省曰外動。” 清 馬建忠 《馬氏文通·實字》:“外動字之行,有施有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動字"是傳統漢語語法術語,指代現代語言學中"及物動詞"的概念,表示動作行為直接作用于其他事物,需帶賓語的動詞類别。該術語源自清代語言學家馬建忠《馬氏文通》的動詞分類體系,其定義與使用具有以下語言學特征:

一、核心定義 外動字指動作涉及他物的動詞,語義上要求存在動作承受者。如《馬氏文通》所述:"凡動字之行發而止乎外者,曰外動字",強調動作需通過賓語實現完整表達。典型例子如"食(吃)""擊(打)""觀(看)"等動詞,必須搭配受事賓語構成"食飯""擊鼓""觀星"等完整結構。

二、語法特征

  1. 強制帶賓性:外動字在句法層面必須攜帶賓語,否則會産生語義缺失。如《古代漢語語法》指出:"外動字若獨用,則語意未竟"。
  2. 賓語多樣性:可帶受事賓語(如"讀書")、結果賓語(如"造屋")、處所賓語(如"過河")等多種類型。
  3. 被動轉化能力:多數外動字可構成被動句式,如"見欺于秦"(《史記》),體現動作的方向性。

三、與内動字對比 相較于内動字(不及物動詞),外動字的本質區别在于"及物性"。《漢語語法史》特别強調兩者的判别标準:"能否獨立構成述謂結構而不依賴賓語"。例如内動字"泣"可單說"童子泣",而外動字"攻"必須形成"攻城"等結構。

學術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外動字”是漢語語法術語,指動作涉及外部對象的動詞,相當于現代語言學中的及物動詞。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外動字指動作行為作用于外部對象的動詞,需帶賓語(即“止詞”)才能完整表意。例如“騎馬”中的“騎”、“讀書”中的“讀”。


二、核心特征

  1. 及物性:必須作用于外部事物,如“擊鼓”中的“擊”需有“鼓”作為動作對象。
  2. 語法結構:通常形成“主語+動詞+賓語”句式,如“牧童放牛”(“放”為外動字,“牛”為賓語)。
  3. 與内動字區别:内動字(不及物動詞)如“笑”“走”,動作不涉及外部對象。

三、曆史來源

該概念源于清代語言學家馬建忠的《馬氏文通》,書中将動詞分為“外動字”和“内動字”,奠定了漢語動詞分類的基礎。


四、現代對應

現代漢語中,外動字對應及物動詞,如“吃(飯)”“寫(字)”。其核心特征與語言學中的及物性理論一緻。


如需進一步了解術語的演變或具體例句,可參考《馬氏文通》原文或現代漢語語法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按辔徐行北寺塔抃慄跛鼈千裡伯妃引不請之友草衣曹禺讒戮偢采船籍船骥存拯打趸兒打假鬥搶堕倪獨知犯冒浮徵攻苦食啖貴穴股指顧仲彜鴻涬胡吹回亂魂飛膽顫簡授诘鞫記臆苦楝連韻寥豁領門兒鱗雜麗蕊禮體禡旗悶損明行千椿欺壓搉油染尚日削月朘三宮申敍折訟手記碎身粉骨碎物宿麥外區倇娈蓶扈物阜民安遐籁香嬌玉嫩小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