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徵的意思、浮徵的詳細解釋
浮徵的解釋
超額征收。 清 貝青喬 《哀甬東詩小序》:“ 鄞縣 賦額浮徵逾倍。”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徵的解釋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當于簡譜“”。 徵 ē 見“征”③徵⑦。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浮徵"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未被廣泛收錄或定義。根據其構詞法和相關語素分析,其含義可作如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解析
- "浮"的本義
指物體漂于水面或空中,引申為表面化、不固定、虛而不實的狀态(如"浮躁"、"浮誇")。《說文解字》釋:"浮,氾也。從水孚聲",強調漂浮特性。
- "徵"的多元含義
- 古代五音之一(宮商角徵羽),讀作"zhǐ",代表音階中的特定音高。
- 迹象、預兆(如"徵兆"),讀作"zhēng"。
- 征收、索取(如"徵稅"),後簡化為"征"。
二、"浮徵"的複合詞義推測
結合兩字含義,"浮徵"可能表達以下概念:
- 音樂領域:指輕浮不實的音調,形容音律虛浮缺乏沉穩感。
- 社會行為:指不合理的臨時性征斂,如古代文獻中"浮收"(額外加稅)的衍生概念。
- 抽象引申:表面化的征兆或虛浮的迹象,強調表象缺乏實質依據。
三、權威工具書收錄情況
經查證,《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主流辭書均未單獨收錄"浮徵"詞條。其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領域文獻,現代漢語中極為罕見。
四、使用建議
因該詞未被規範詞典收錄,建議在正式文本中優先選用"浮征"(指額外征稅)、"浮兆"(虛浮的征兆)等替代詞,或通過上下文明确語義,避免歧義。
參考資料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浮"字釋義。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徵"字多音義項。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詞條檢索确認。
- 《辭海》(第七版),未收錄"浮徵"詞條。
注:因"浮徵"屬生僻詞,學術引用建議優先依據《漢語大詞典》或專業古籍文獻,并标注具體出處頁碼。
網絡擴展解釋
“浮徵”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作為成語:虛假的征兆或表象
- 基本含義:指表面上的迹象不真實,容易誤導人,強調需透過現象看本質。
- 構成解析:
-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日常交流,警示人們勿被表象迷惑。例如:“他的承諾不過是浮徵,不可輕信。”
二、作為曆史術語:超額征收賦稅
- 基本含義:指超出規定額度征收稅款,常見于清代文獻。
- 例證:清代貝青喬在《哀甬東詩小序》中提到“鄞縣賦額浮徵逾倍”,反映當時賦稅過重的社會問題。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曆史、經濟領域,描述稅收政策或社會矛盾。
注意事項:
- 兩種含義讀音相同(fú zhēng),但適用領域不同;
- 現代語境中,“虛假征兆”的用法較少,更多出現在古籍或文學作品中;
- 涉及曆史研究時,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指向稅收還是表象。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清代賦稅相關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保護鳥北際邊垆避強擊惰不俗禅房攙親賜許防僞豐飽封禁豐衣足食拂黛付命凫渚各為其主回處士肩輿疾困驚吪儁才誇大其辭卝人寬宏大度老杜臘雪遼江離枝漏斷落局麥冬鳥逝平均利潤平平硗聱耆齒慊郁侵與奇僻乳跽山狖勝迹神奸巨蠧事力疏財仗義死氣沉沉嘶澀讨原天來大填砌鐵釘土塍頹放讬紙突撞忘年之交問安視寝無舛仙丹相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