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动字的意思、外动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动字的解释

即及物动词。也叫他动词或外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常以动作者以外的事物为对象。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正名》:“凡动字之行发而止乎外者,曰外动字,省曰外动。”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实字》:“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外动字”是汉语语法术语,指动作涉及外部对象的动词,相当于现代语言学中的及物动词。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

外动字指动作行为作用于外部对象的动词,需带宾语(即“止词”)才能完整表意。例如“骑马”中的“骑”、“读书”中的“读”。


二、核心特征

  1. 及物性:必须作用于外部事物,如“击鼓”中的“击”需有“鼓”作为动作对象。
  2. 语法结构:通常形成“主语+动词+宾语”句式,如“牧童放牛”(“放”为外动字,“牛”为宾语)。
  3. 与内动字区别:内动字(不及物动词)如“笑”“走”,动作不涉及外部对象。

三、历史来源

该概念源于清代语言学家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书中将动词分为“外动字”和“内动字”,奠定了汉语动词分类的基础。


四、现代对应

现代汉语中,外动字对应及物动词,如“吃(饭)”“写(字)”。其核心特征与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一致。


如需进一步了解术语的演变或具体例句,可参考《马氏文通》原文或现代汉语语法专著。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外动字的意思及拆分部首和笔画

《外动字》是一个汉字词汇,其意思是指“外出行动、离家运动”。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外”和“动”两个部分。

“外”字在康熙字典中的部首是“夕”,它的基本意思是指“外面、外部”。写作时,先写外面的两点,再写左边的一点,表示外在的意味。

“动”字在康熙字典中的部首是“力”,它的基本意思是指“运动、行动”。写作时,先写左边的一点,再写右边的三点,表示物体的运动。

因此,《外动字》的拆分部首分别为“夕”和“力”,笔画总共为六画。

《外动字》的来源和繁体

《外动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在古代,人们将事物或概念用图画来表示,后来逐渐演变成汉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繁体字应运而生。繁体字往往比简体字的笔画复杂,也更接近古代汉字的形态。

《外动字》的繁体形式是「外動字」,在形状上与简体字有一些差异。繁体字中的外部部分更加复杂,具有更多的笔画。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进行的,与现代的从左到右有所不同。古代的写法在一些碑刻、真迹以及古典文献中可以见到。

具体到《外动字》这个词,古代的写法是「動外」,即先写动,再写外。这种写法与现代的写法相反。

《外动字》的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例句:他外动了一整天后,精疲力竭回到了家。

组词:外出、外向、外界。

近义词:出行、远离、离家。

反义词:内静、宅在家中、不动。

别人正在浏览...

豍豆采掘沧池饬散赤乌崇宏崇化传棒船子黨類打褶电绕枢光地方志动移伏骥俯听谷杷醢酱横剖面荷扰回图使伙伴关系护身龙健饭降廉交引库竞民金兰之交卷石掘进军拿均茵伏骒駞六疾留题緑醑毛茶目断鳞鸿颞顬瓯杓披榛采兰酺燕钱可通神清婉扫帚星山肴野湋胜衣寿诞售赇鼠窜狼奔水果丝发天冠地屦威怯向阳消条霞炤携老扶弱偕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