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冒的意思、犯冒的詳細解釋
犯冒的解釋
(1).冒犯。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上》:“臣恐小人道長,遂成其敗,犯冒天顔。”《再生緣》第十三回:“隻為門生忽降閒,一朝犯冒老師前。”
(2).沖冒。《晉書·齊王冏傳》:“ 惠 聞天下五難……捐宗廟之主,忽千乘之重,躬貫甲胄,犯冒鋒刃,此一難也。”
詞語分解
- 犯的解釋 犯 à 抵觸,違反:犯規。犯法。犯罪。犯顔(舊時指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犯諱。 違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犯人。罪犯。 侵害,進攻:侵犯。秋毫無犯。 觸發,發作:犯病。犯愁。犯疑。 做錯事情:犯錯誤。
- 冒的解釋 冒 à 向外透或往上升:冒煙(.煙往上升;.發怒)。冒汗。冒尖。 不顧(惡劣的環境或危險等),頂着:冒雨。冒險。冒死。 不加小心,魯莽,沖撞:冒失。冒昧。冒進(不顧具體條件,急躁進行)。 用假的充當真
網絡擴展解釋
“犯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冒犯(核心義項)
指言語或行為沖撞、觸犯他人,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後漢紀》中“犯冒天顔”,即指臣子觸犯帝王威嚴。現代漢語多用“冒犯”,如“無意冒犯他人”。
-
沖冒(引申義項)
強調不顧危險或惡劣環境而行動,如《晉書》提到“躬貫甲胄,犯冒鋒刃”,形容戰場上的勇猛。
二、詞素解析
- 犯:本義為抵觸、違反(如“犯法”),引申為侵害、觸發(如“犯病”)。
- 冒:本義為頂撞、不顧(如“冒犯霜露”),後延伸為冒風險、冒名等義。
三、用法與演變
- 古文用例:常見于史書及小說,如《再生緣》“犯冒老師前”,《北史》“冒犯雷霆”。
- 現代使用:當代漢語中,“犯冒”已較少使用,多被“冒犯”“沖撞”等替代,僅保留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觸犯、沖撞、侵犯
- 反義詞:尊重、避讓、遵從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若需更詳盡的古籍例證,可參考《晉書》《後漢紀》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犯冒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冒犯、觸犯、得罪别人或犯下錯誤。犯冒的拆分部首是犯和冒,犯的部首是犭,冒的部首是冖。犯冒的筆畫數分别是5和9。犯冒這個短語來源于漢語,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或言語觸犯、冒犯到别人。在繁體字中,犯冒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犯冒的寫法依然是犯冒。以下是一個關于犯冒的例句:“他的無禮舉止犯冒了我的尊嚴。”組詞中可以有犯罪、犯規等與犯有關的詞語;近義詞可以有冒犯、得罪等表示相似意思的詞語;反義詞可以有寬待、寬容等表示相反意思的詞語。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