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明行的意思、明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明行的解釋

良好的行為。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長夜飲酒,悖亂明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明行”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并非獨立常用詞彙,它主要作為一個複合詞素或出現在特定的古典文獻和佛教典籍中。其核心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漢字“明”與“行”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

  1. 分字釋義:

    • 明:
      • 本義: 光明、明亮(與“暗”相對)。《說文解字》:“朙,照也。從月從囧。凡朙之屬皆從朙。” 引申為:
      • 清楚、明白: 如“表明”、“說明”。
      • 公開、顯露: 如“明說”、“明碼标價”。
      • 視覺、眼力: 如“失明”。
      • 智慧、聰慧: 如“明智”、“聰明”。在佛教語境中,特指洞徹真理的智慧,尤其是“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 次、下一個(專指年或日): 如“明年”、“明日”。
    • 行:
      • 本義: 道路。《說文解字》:“行,人之步趨也。從彳從亍。凡行之屬皆從行。” 引申為:
      • 走、移動: 如“行走”、“行駛”。
      • 做、實行、從事: 如“行動”、“行為”、“執行”。
      • 可以: 如“行不行”。
      • 流通、傳遞: 如“發行”、“風行”。
      • 品德、操守: 如“品行”、“德行”。在佛教語境中,特指修行實踐、戒律儀軌等。
  2. “明行”的合義: “明行”組合在一起,其核心含義可以理解為:

    • 智慧與行為的結合: 這是最普遍的理解。指内在擁有清晰的智慧、正确的知見(明),并能在外在行為上切實地實踐、履行(行)。強調知行合一,智慧指導行動,行動體現智慧。
    • 佛教術語(“明行足”的核心部分): “明行”最常見于佛教對佛陀的尊號之一“明行足”(梵語 Vidyācaraṇa-saṃpanna)中。
      • 明: 指佛陀圓滿具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即洞悉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因果的智慧。
      • 行: 指佛陀圓滿具足的身、口、意三業清淨無染的德行,包括一切戒、定、慧的修行成果和利益衆生的行為。
      • 足: 意為圓滿、具足。
      • 因此,“明行足”意為“具足明與行的人”,是佛陀十大尊號之一,彰顯其智慧與德行皆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在這個語境下,“明行”特指佛陀所成就的無上智慧(明)與無上德行(行)。

“明行”一詞,從漢語詞典角度,其詳細意思可概括為:

引用參考:

  1. 《說文解字》:對“明”和“行”字的本義提供了權威的古文字學解釋。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古籍,無有效線上鍊接)。
  2. 《漢語大詞典》:收錄了“明行”詞條,解釋其基本含義及在佛教(如“明行足”)中的特定用法。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大型權威工具書)。
  3. 佛教典籍(如《大智度論》):對佛陀尊號“明行足”有詳細闡釋,是理解“明行”佛教含義的根本依據。來源: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佛教經典)。

網絡擴展解釋

“明行”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明行”由“明”(明智、正直)和“行”(行為、做事)組合而成,字面指“明智的行為”或“良好的行為”。南朝梁武帝在《淨業賦》中用“悖亂明行”表達對不良行為的批評,印證了其古典語境中的道德評判功能。

二、詳細解釋

  1. 詞義核心
    強調行為與品德的統一,即言行一緻且遵循道德規範。既可用于褒揚正直、分寸得當的舉止(如“經明行修”),也可反諷表裡不一的行為。

  2. 延伸内涵
    包含對“明智判斷”的要求,即在行動前需審慎思考,避免魯莽(如“不輕率行事”)。

三、使用場景

四、例句與出處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不同詞典的釋義,可參考、3、4的原始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案緝安制兵戎相見骖左愁感純厚純利刀瘡大勳典執法拊鞷鲋禺感浃趕子寡俦觀往知來豪宦皓髯懷眷洄曲錦裀既是居高聲自遠沮谪考蔔魁星踢鬥良才連綿哩哩羅羅例生獌狿摩娑旁視片面飄洋婆家敲敲打打奇技淫巧輕兵清風青穗膻臊砂鼠升首書禀水防溹溹談價逃頓陶暑騰茂通貨推手辒涼侮蔑晤談相樛纖吝逍逍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