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知人所不知;僅一人知。《商君書·更法》:“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毀于民。”《韓非子·說林上》:“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淮南子·兵略訓》:“夫将者,必獨見獨知。獨見者,見人所不見也;獨知者,知人所不知也。” 唐 李鹹用 《和友人喜相遇》之四:“非窮非達非高尚,冷笑行藏祗獨知。”《禮記·中庸》“故君子慎其獨也” 宋 朱熹 集注:“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2).僅僅知道。《墨子·兼愛中》:“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而攻人之國。”《韓非子·解老》:“民獨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萬物之盡有爪角也。”
“獨知”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獨知”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字面義:獨自知曉;個人獨有的認知或體驗
指不為他人所知的内心體悟或秘密。《漢語大詞典》釋為:“知人所不知;僅一人知。” 如《禮記·中庸》所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此處的“慎獨”即包含對“獨知”之境的敬畏與修養。
哲學義(宋明理學核心概念):主體内在的道德自覺與良知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強調:“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此義項将“獨知”提升至心性修養層面,特指個體在獨處時對内心道德律令的清晰覺察,是儒家“慎獨”工夫的實踐基礎,強調道德自律的内在性與主體性。
引申義:獨特的見解或超凡的智慧
在文學語境中,“獨知”可形容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如蘇轼《賀韓丞相再入啟》雲:“獨觀天下之變,默知事機之來。” 此處“獨知”暗含對時勢的深邃理解和先見之明,體現智者的卓識。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獨知”多用于描述個人内心的隱秘感受(如“此中滋味,唯我獨知”)或強調獨立思想的價值(如“學者當有獨知之見”),延續了其重視内在體驗與主體性的傳統意蘊。
參考來源:
“獨知”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朱熹在解讀《中庸》時提出“獨知”概念,認為它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即個體内心隱秘的自我意識與道德判斷。這一層面強調人在獨處時仍能保持慎獨,通過内在良知約束行為。
“獨”為左右結構,本義為單獨;“知”同為左右結構,意為知曉。組合後既含“唯一性”又含“認知性”,構成矛盾統一的語義特征。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讨論,形容個體獨特的思維境界或批判淺層認知,例如描述科學家突破性發現或反思信息時代的碎片化知識。
“獨知”既有積極層面的智慧獨特性,也包含消極層面的認知局限性,需結合語境辯證理解。
安常報知冰消雪釋不拘一格承宣吃家飯撤野矢廚娘竄殛搓球簇生麤物鵰喙鹗眙泛拚飛凫佛佛福橘幹叩歌戲共轭複數狗攮的瓜牛號位鶴瘦和旨話本角繭栗訣籙客情棱錢菱形臨時工流标樓觀台亂紀目眹南阜粘液性水腫偏疾喬桀惬意起死人而肉白骨棄瑕權豪勢要佉盧文字人風鋭士叡喆身敗名隳聖軌使徒雙毛豚蹏晚發望鄰委曲求全鄉帥嚣風嘯侶命俦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