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知的意思、獨知的詳細解釋
獨知的解釋
(1).知人所不知;僅一人知。《商君書·更法》:“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毀于民。”《韓非子·說林上》:“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淮南子·兵略訓》:“夫将者,必獨見獨知。獨見者,見人所不見也;獨知者,知人所不知也。” 唐 李鹹用 《和友人喜相遇》之四:“非窮非達非高尚,冷笑行藏祗獨知。”《禮記·中庸》“故君子慎其獨也” 宋 朱熹 集注:“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2).僅僅知道。《墨子·兼愛中》:“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而攻人之國。”《韓非子·解老》:“民獨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萬物之盡有爪角也。”
詞語分解
- 獨的解釋 獨 (獨) ú 單一,隻有一個:獨唱。獨立。獨霸。 * 。獨創。獨特。獨辟蹊徑(喻獨創新風格或新方法)。獨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銳,見解高超)。 老而無子:鳏寡孤獨。 難道,豈:“君獨不見夫趣(趨)市者乎?
- 知的解釋 知 ī 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 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
網絡擴展解釋
“獨知”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 知人所不知:指個人獨有的知識或見解,強調超越常人的認知能力,如《商君書·更法》中“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毀于民”。
- 僅僅知道:表示對某事的認知僅限于表面,如《墨子·兼愛中》提到“諸侯獨知愛其國”,指僅關注自身利益而缺乏全局視角。
二、哲學内涵
朱熹在解讀《中庸》時提出“獨知”概念,認為它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即個體内心隱秘的自我意識與道德判斷。這一層面強調人在獨處時仍能保持慎獨,通過内在良知約束行為。
三、古籍用例
- 獨到見解:《韓非子·說林上》提到“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暗示掌握獨知可能招緻危險。
- 局限性認知:《韓非子·解老》以“獨知”批評片面認知,如僅關注局部而忽略整體規律。
四、詞源與結構
“獨”為左右結構,本義為單獨;“知”同為左右結構,意為知曉。組合後既含“唯一性”又含“認知性”,構成矛盾統一的語義特征。
五、現代應用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讨論,形容個體獨特的思維境界或批判淺層認知,例如描述科學家突破性發現或反思信息時代的碎片化知識。
“獨知”既有積極層面的智慧獨特性,也包含消極層面的認知局限性,需結合語境辯證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獨知(dú zhī)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獨自知道”或“知識獨占”。下面給出《獨知》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以及它的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獨知》的拆分部首是犬(犭)和矢(矣),它的總共有8個筆畫。
這個詞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字。獨(dú)表示“單獨”或“獨自”,知(zhī)則表示“知道”或“了解”。結合起來,獨知(dú zhī)表示僅有自己獲得的知識,或是對某個領域獨占的知識。
如果使用繁體字來寫《獨知》,它的寫法将會是“獨知”。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些不同。《獨知》在古代寫法中可能會用其他的字形,但意思和用法相同。
以下是一個《獨知》的例句:他對這個領域有着獨知,其他人都需要向他學習。
和《獨知》相關的一些組詞有:獨知者(the one who possess exclusive knowledge)、獨知論(the theory of exclusive knowledge)、獨知者之間(among those who possess exclusive knowledge)。
近義詞:專知(zhuān zhī)、獨占知識(exclusive knowledge)。
反義詞:共知(gòng zhī)、共同知識(shared knowledge)。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