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ake note with one's own hand]∶親手記錄
(2) [handwritten note]∶親手寫的記錄
他晚年的手記
(1).親筆寫的書信、日記、筆記等。《後漢書·公孫述傳》:“将帥疲倦,吏士思歸,不樂久相屯守,詔書手記,不可數得,朕不食言。”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步飛煙》:“ 鹹通 末,予復代 垣 ,而與 遠 少相狎,故 洛中 祕事,亦知之。而 垣 復為手記,故得以傳焉。”《元史·儒學傳二·宇文公諒》:“嘗挾手記一冊,識其編首曰:‘晝有所為,暮則書之,其不可書,即不敢為,天地鬼神,實聞斯言。’” 魯迅 《集外集·<窮人>小引》:“他晚年的手記說:‘富是使個人加強的,是器械底和精神底滿足。’”
(2).指環、戒指的别稱。語本《詩·邶風·靜女》“貽我彤管” 毛 傳:“古者後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記過,其罪殺之。後妃羣妾以禮禦於君所,女史書其日月,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則以金環退之,當禦者以銀環進之,著于左手。既禦,著于右手。事無大小,記以成法。” 明 劉元卿 《賢奕編·閑鈔下》:“古者後妃羣妾,進禦於君所,當禦者以銀環進之,娠則以金環退之。進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即今之戒指,又雲手記。”
手記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名詞,其核心指代親手書寫的記錄或筆記。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名詞:親手書寫的記錄
指個人用筆親筆寫下的文字材料,常見形式包括日記、劄記、備忘錄或隨筆。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動詞性名詞:記錄的行為過程
強調“手寫”這一動作本身,區别于打印或電子記錄,如“他習慣每日手記見聞”。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古義溯源
明代《萬曆野獲編》已出現“手記”一詞,特指官員的私人工作日志,後泛化為個人記錄。
來源:古代漢語語料庫(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衍生出“記者手記”“旅行手記”等用法,強調第一視角的紀實性與主觀體驗。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4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年。
如“實驗手記”“課堂手記”,突出即時性與非正式性。
作為散文分支(如“作家手記”),兼具記錄與文學表達功能。
新聞行業的“采訪手記”要求客觀事實與記者觀察結合。
詞語 | 核心差異 | 示例 |
---|---|---|
手記 | 強調手寫載體+個人視角 | 《南極科考手記》 |
日記 | 按日記錄+私密性 | 《魯迅日記》 |
筆記 | 側重知識整理,載體不限 | 課堂筆記 |
“手記”的本質是以手寫形式承載個人化記錄,其價值在于原始性與主體性交融,這一釋義已被主流漢語工具書系統收錄并規範。
“手記”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作為名詞或動詞的書面記錄
指用手寫方式記錄的文字,通常為個人化的内容,如書信、日記、筆記等。例如:
古漢語中指代戒指
源于《詩經·邶風·靜女》的注釋,古代宮廷用金屬環作為妃嫔侍寝的标記:銀環戴左手表示可侍奉君主,金環戴右手表示已懷孕或不宜侍寝,這類環被稱為“手記”。
現代語境下,“手記”主要指書面記錄,而“戒指”的别稱已屬古義,較少使用。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證,可參考《後漢書》《三水小牍》等文獻來源。
艾窩窩白玉微瑕碧澗産羊赤雞齒馬之嫌赤縣神州初定撺廂待間的的斷霓反話風險資金風雅負侯福慧雙修閣淚鈎葛灌浸關切浩星黃蓍化遷混洽嘉賴減退洊臻腳店岕茗金铤久坐必有一禅郡乘隽造颽潤刊授大學濫泛竻竹連霄幔帷蜜蝍黏涎子怕莫皮相鋪騰鋪天蓋地千頃牌峭冷僧趺示導十六才子樞衡斯褕邃谷所有泰運枉口瘟君侮弄諧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