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溫被”。冬日嚴寒時,以身溫暖床上席被,以待父母就寝。為古代事親之孝行。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事母性至孝,母年七十,天大寒,常以身自溫席而後授其處。”《晉書·孝友傳·王延》:“ 延 事親色養,夏則扇枕席,冬則以身溫被。”
“溫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傳統文化内涵的詞語,主要與孝道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溫席”指古代子女在寒冬時節用體溫為父母暖床的行為,體現侍奉雙親的孝行。其核心是以身暖席被,使父母就寝時免受寒冷。
該詞在古代詩詞中多次出現,如唐代白居易“冬積溫席戀”、孟浩然“昏定須溫席”等詩句,均借“溫席”表達孝親之情。
若需了解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詩詞用例,可參考《搜神記》《晉書》等文獻來源。
溫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溫(wēn)和席(xí)。溫的部首是水,席的部首是巾。溫席共有12畫。
溫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席指的是褥子、墊子,溫則表示溫暖、舒適。因此,溫席的含義是指用來保暖、舒適的席子。
在繁體字中,溫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溫席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溫席」。
以下是一些關于溫席的例句:
1. 冬天到了,我用溫席保暖睡覺。
2. 祖母總是給我準備一張溫席,讓我睡得特别舒服。
和溫席相關的組詞有溫暖、席夢思、席地而坐等。
溫席的近義詞包括保暖墊、毛毯。
與溫席相對的反義詞是涼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