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年顯達。 唐 李白 《效古》詩之一:“早達勝晚遇,羞比垂釣翁。” 唐 白居易 《曲江感秋》詩之一:“晚遇何足言,白髮映朱紱。”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一:“靜中生動,妙合天機,亦先生晚遇之兆。”
“晚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晚年顯達,即在人生較晚的階段獲得機遇、成就或地位提升。以下是詳細解析:
“晚遇”由“晚”(指時間靠後)和“遇”(指機遇、際遇)組成,字面可理解為“晚年的際遇”。在文學和典籍中,它常被用來形容人到晚年才實現抱負或得到社會認可的狀态。
李白《效古》詩
詩句“早達勝晚遇,羞比垂釣翁”中,通過對比“早達”(早年顯達)與“晚遇”,表達了對人生際遇的感慨,隱含對“早達”的推崇。
白居易《曲江感秋》
“晚遇何足言,白髮映朱绂”一句,以自嘲口吻描述晚年雖身居高位(朱绂為官服),卻對“晚遇”的淡然态度。
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文中提到“靜中生動,妙合天機,亦先生晚遇之兆”,将“晚遇”與個人修養、命運征兆相關聯。
“晚遇”不僅描述時間節點的成功,更隱含對人生際遇的哲學思考:
該詞多用于文學、曆史評述或對他人經曆的感歎,如:“他雖大器晚成,終是晚遇之幸。”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晚年遭遇困境”。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古典詩詞或人物傳記中相關用例。
《晚遇》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意思是在晚上遇到或者遭遇。通常用來形容意外的或者突然出現的相遇或遭遇。
《晚遇》這個成語的拆分為:日,月,女,人。
它的部首是日(日字旁),筆畫數為21畫。
《晚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言語》中,是南朝宋人謝靈運所著的一本現存的古代雜談散文集。
在繁體字中,晚遇被寫成「晚遇」,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晚遇可能會被寫成「晚遇」或者「晚遽」。古代字體也因時代和地域的變化而有所差異。
1. 昨晚在回家的路上,我晚遇到了一個久未見面的老朋友。
2. 老闆晚遇到了一位潛在的合作夥伴,這次相遇可能對公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晚景、晚霞、晚風、晚安、晚餐等。
近義詞:晚會、晚宴、晚間
反義詞:早遇、時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