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浙的意思、兩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浙的解釋

亦作“ 兩淛 ”。 浙東 和 浙西 的合稱。(1) 唐 肅宗 時析 江南東道 為 浙江東路 和 浙江西路 , 錢塘江 以南簡稱 浙東 、以北簡稱 浙西 。 宋 代有 兩浙路 。地轄今 江蘇省 長江 以南及 浙江省 全境。 唐 元稹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夢四十韻》:“九霄難就日, 兩浙 僅容舠。”《宋史·太宗紀二》:“﹝ 淳化 三年十一月﹞己亥,禁 兩浙 諸州巫師。”《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世世靴從不斷,子孫出入金門。他是 兩浙 錢王 子, 吳 越 國王孫。”《二刻拍案驚奇》卷六:“ 至正 末年, 張士誠 氣概弄得大了,自 江 南 江 北、 三吳 、 兩淛 直拓至 兩廣 益州 ,盡歸掌握。”(2)今 浙江省 以 富春江 等為界分為 浙東 、 浙西 。 兩浙 指 浙江省 。 ********* 《兩浙漫遊後記》:“統觀 兩浙 的山,當以自 黃山 西來的 昱嶺山脈 莫幹山脈 天目山脈 為主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兩浙"是中國古代地理區劃名詞,指以錢塘江為界劃分的浙東、浙西地區。其概念形成于唐代,隨曆史變遷發生多次調整,核心内涵包含三個層面:

一、地理沿革 唐代設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始見"兩浙"稱謂。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正式設立兩浙路,轄今浙江省全境及上海市、江蘇南部地區,成為全國二十三路之一(《宋史·地理志》)。元代改設江浙行省,明代撤銷行政建制後,"兩浙"轉為文化地理概念。

二、文化意象 作為吳越文化核心區,"兩浙"承載着特有的地域特征:

  1. 經濟形态:宋代《夢粱錄》記載"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反映其水網密布、物産豐饒的經濟格局
  2. 學術傳統:清代章學誠提出"浙東史學"學派,與浙西經學形成學術分野
  3. 方言體系:保留中古漢語特征的吳語方言區

三、當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主要作為曆史地理名詞使用,常見于地方志編纂(如《兩浙金石志》)、學術研究(兩浙文化比較研究)及文學創作中。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著的《浙江通志》仍沿用該稱謂指代省域曆史文化範疇。

網絡擴展解釋

“兩浙”是中國古代及近現代對浙江地區的地理或行政區劃稱謂,其含義隨曆史演變有所變化,具體解釋如下:

一、曆史行政區劃概念

  1. 唐代起源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于乾元元年(758年)将江南東道拆分為浙江西道和浙江東道。

    • 浙江西道:轄長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地區,包括今蘇南、上海、浙北及徽州(今安徽黃山一帶),涵蓋潤州(鎮江)、常州、蘇州、湖州、杭州、歙州六州。
    • 浙江東道:轄錢塘江以南區域,即今浙江中南部。
  2. 宋代兩浙路
    宋代合并為“兩浙路”,轄區擴展至江蘇省長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文化區域。

二、地理與文化概念

  1. 自然分界
    以錢塘江(或富春江)為界,分為浙東(南部)和浙西(北部)。浙東多山地,浙西以平原水網為主,兩地經濟模式、方言習俗差異顯著。

  2. 現代沿用
    近現代“兩浙”多指浙江省全域。例如,郁達夫在《兩浙漫遊後記》中描述兩浙山脈分布時,即以浙江省為範圍。

三、相關概念辨析

“兩浙”最初是唐代行政區劃,後演變為地理文化概念,核心是錢塘江分隔的浙東、浙西兩地。曆史轄區涵蓋今蘇南、上海、浙北及安徽局部,現代則主要指浙江省。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宋史·地理志》或地方史志。

别人正在浏覽...

白衣沒命軍筆頭兒璧琰亳丘子不容置喙部帳墋黩熾茂沖然打迸雕栾绮節彫飕動靜敦逼訛音返吟複吟鼓樓橫竪回飄壺盧觳觫鑒畏景山矜肅謹悌金錫舉正朗烈聊叙面讦陌頭暮更虐焰拟鹽旁觀者效應彯彯平雲情報學起張铨土人民城郭喪身掃穴擒渠沙獾閃避剩馥生肖試席時暫壽頭壽腦私遁算卦擿校炜晔五國城饷飯香癖鄉刑憸巧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