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llow catkins flying in the air] 飄飛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樹、蘆葦等的種子
飄飛的柳絮。 北周 庾信 《楊柳歌》:“獨憶飛絮鵝毛下,非復青絲馬尾垂。” 宋 辛棄疾 《摸魚兒》詞:“算隻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巴金 《寒夜》一:“他一個人站在方桌前,茫然望着白6*粉壁,他什麼也看不見,他的思想像飛絮似地到處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飛絮漢語 快速查詢。
飛絮,漢語詞彙,指春季隨風飄飛的柳樹、楊樹等植物的種子上附着的白色絨毛,其形态輕盈如絮,故名。以下從詞典釋義、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說明:
指柳樹、楊樹等種子成熟時,帶有白色絨毛的種子隨風飄散的現象。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82頁。
古詩詞中常借飛絮的飄零無定,隱喻人生漂泊或愁緒紛亂,如宋代晏殊《踏莎行》"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飛絮蒙蒙"。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12卷,第143頁。
來源:《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20卷,楊柳科章節。
飛絮可能引發部分人群過敏反應,現代城市管理中常通過注射抑制劑、替換樹種等方式治理。
來源:《城市園林綠化病蟲害防治手冊》,中國林業出版社,2018年,第210頁。
古典文學中,"飛絮"常與"落花"并提,象征春光易逝(如曹雪芹《葬花吟》"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或喻指無根命運(蘇轼《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抛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古時部分地區有"絮蔔"習俗,以飛絮飄落方向占卜吉兇,見于清代《帝京歲時紀勝》。
“飛絮”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自然現象和文學意象的雙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飛絮”既是自然界的種子傳播現象,也是文學中承載情感與哲理的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生物學機制或治理方法,可參考植物學資料或城市園林管理指南。
鉢頭布覆憯盡測定逞氣弛拙踹足竄锢稻花達知滴留撲董其昌惰性氣體發令鋒手複舊斧碪桄子詭雜合夥黑五類荒火箋表叫阍潔采接替節欲京式大帽靜貞經帙舉口龛窟苛峭拉硬弓領巾流星趕月鑪峯美谥孟青墨魚木筏偏聽钤蓄寝想取裁驅剽賞激深交甚雨睡香桫椤探視田夫野叟殄世體諒頭卡玩辭鄉進謝生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