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warranted reputation] 空有其名声,毫无实际。亦作“徒有其名”
空有其名声。谓名不符实。《北齐书·李元忠传》:“ 元忠 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賑之。”《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却説 司马懿 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 街亭 。回报曰:‘乃 马良 之弟 马謖 也。’ 懿 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毛6*泽6*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象不象?”亦作“ 徒拥虚名 ”、“ 徒有其名 ”、“ 徒负虚名 ”。《清朝野史大观·清朝史料·军机领袖》:“军机大臣有时多至六七人,而权实操於领袖,新进者画诺奉行,徒拥虚名也。”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所谓名家,大抵徒有其名,实则空洞,其作品且不及无名小卒!” 茅盾 《子夜》十六:“我知道 赵伯韬 肯放款子,就可惜我这‘红头火柴’徒负虚名,和这位财神爷竟没有半面之交!”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徒有虚名汉语 快速查询。
"徒有虚名"是由副词"徒"和动宾短语"有虚名"构成的四字成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定义为"空有某种名声,指名不副实"。《汉语大词典》指出其核心语义指向名实不符的虚假状态,常带有贬义色彩。
从构词法分析,"徒"作为副词表示"空自、枉然"的限定意义,如《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所释"表示动作行为没有效果";"虚名"则特指缺乏实际价值的社会评价。二者结合形成递进式否定结构,强调主体虽具备形式上的名分却无实质内涵。
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李商隐《有感》诗:"虚名误壮夫",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卷九则明确使用"徒有虚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批判社会现象,例如:"这座号称五星级的酒店设施陈旧,真是徒有虚名"(《人民日报》语料库)。
权威语言研究机构"汉典"(zdic.net)将其归类为贬义成语,建议在正式语境中使用时需搭配具体例证。北京语言大学《HSK成语手册》统计显示,该成语在B2级汉语水平考试中的出现频率达72%,属于高频考点词汇。
近义词"名不副实"侧重名实差异,而"徒有虚名"更强调主体价值的空泛性。反义词"名副其实"构成语义对立,二者常作为对比词组出现在议论文体中。
“徒有虚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ú yǒu xū míng,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指空有名声或头衔,但缺乏实际能力或内容,即有名无实。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名不副实,含贬义。
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三国演义》《北齐书》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白及爆竹编剧察理常模长松茶竈痴魔传抄达官吊拷絣把侗剧对马海峡夺柄法定计量单位沸动肥猪拱门妇道家广潒鬼头银鼓戒果疏翰苑红阳闳约环佩画史解落激活浄戒绩女蠲符狙狂库司惏刻楞冲利根流娼旅魂秘埜钱点青句蝚蝯如鲠在喉三郊山丹丹瘆得慌説得来书影堂族天主堂体靣通房望履晚节不终微恙慰诱详析小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