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塗抹,塗飾。 章炳麟 《檢論·訂文》附錄《正名雜義》:“近世奏牘關移,語本直覈,純出史胥,其病猶少,而庸妄賓僚,謬施塗塈。”
用泥塗抹屋頂或牆壁。亦泛指塗飾修繕。《書·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 蔡沉 集傳:“塗塈,泥飾也。” 唐 杜甫 《題衡山文宣王廟新學堂呈陸宰》詩:“講堂非曩構,大屋加塗塈。” 清 劉大櫆 《焚書辨》:“今夫富民遺其子孫以室廬,至其後之不肖,不因塗塈,惟增其殘毀,以至轉而售之他人。” 章炳麟 《與劉光漢黃侃問答記》:“先正有垣,待吾儕而塗塈也,蓋可自僄弁乎哉?”
“塗塈”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含義
拼音為tú jì(部分文獻注音為“tú xì”,但“jì”更常見)。
核心詞義
指用泥漿等材料塗抹或修飾物體表面,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建築修繕或器物塗飾的行為。
建築修繕
特指用泥漿塗抹屋頂、牆壁等,如《尚書·梓材》記載:“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蔡沉注解為“泥飾也”。唐代杜甫詩中“大屋加塗塈”亦描述房屋修繕場景。
廣義塗飾
可泛指對物體的裝飾或文字修飾,如章炳麟在《檢論·訂文》中批評“庸妄賓僚,謬施塗塈”,比喻對公文的隨意篡改。
提示: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文研究或特定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注疏。
《塗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擦拭或塗抹。這個詞通常用于描述用布、紙或手指等物品來擦拭物體或表面。
塗塈的部首是水(氵),的部首是土(⺆),總共包含12個筆畫。
塗塈的來源不是很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象形字。塗塈的形狀和動作都與擦拭、塗抹的動作有關。
塗塈的繁體字為塗塈。
在古代,塗塈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比如,可能用“塗足”、“塗手”等來描述這個動作。
1. 他用濕毛巾塗塈桌子上的污漬。
2. 她輕輕地塗塈了一層護手霜。
3. 小孩子拿着蠟筆在紙上塗塈。
塗塈可以組成其他詞語,比如:塗抹、塗畫、塗鴉等。
擦拭、抹布、擦除都可以作為塗塈的近義詞。
塗塈的反義詞是洗淨、擦幹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