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國計,指國家的財政。 漢 王符 《潛夫論·務本》:“今民去農桑,赴遊業,披采衆利,聚之一門,雖於私家有富,然公計愈貧矣。” 彭铎 校正:“‘公計’與‘國計’義同。”
“公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公計”指國家的財政或公共事務的謀劃,強調以公正為核心的集體性計劃。該詞由“公”(公正、公共)和“計”(計劃、策略)組成,字面意為“公正的謀劃”。
二、出處與引證 最早見于漢代王符的《潛夫論·務本》:“今民去農桑,赴遊業……雖於私家有富,然公計愈貧矣。”此處“公計”與“國計”同義,指國家財政狀況。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潛夫論》原文或漢代經濟史相關研究。
《公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公正而清晰的計算、衡量、推算。形容準确無誤、不偏不倚。
《公計》由“公”和“計”兩個部分組成。
“公”為左右結構的漢字,部首為“八”,總共4畫。
“計”為上下結構的漢字,部首為“言”,總共8畫。
《公計》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是古代在計算衡量事物時的一種衡量方式,強調公正、準确的特點而得名。
《公計》的繁體字為「公計」。
古時候,《公計》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具體寫法因古代文獻和碑刻的局限性,無法得知精确細節。
1. 在法庭上,法官需要根據公計來判定被告的行為是否違法。
2. 商人為了讓交易公平,一定要保持公計的原則。
公正、計算、計量、公平、公道、公證、計策、計劃、公共、計時
公平、公正、公道、公平合理、公平公正
私心、私利、不公、偏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