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tter misery] 爛泥和炭火,比喻極困苦的境遇。也比喻污濁的地方
有夏昏德,民墜塗炭。——《書·仲虺之诰》
民生塗炭。——《廣東軍務記》
生靈免遭塗炭
(1).比喻極困苦的境遇。《書·仲虺之诰》:“ 有夏 昏德,民墜塗炭。” 孔 傳:“民之危險,若陷泥墜火。” 晉 潘嶽 《西征賦》:“竭股肱於昬主,赴塗炭而不移。” 太平天囯 汪潭 《建天京于金陵論》:“於是龍車光降 金陵 ,日馭威臨 建業 。後舞前歌,出軍民於塗炭。” 吳晗 《朱元璋傳》第三章三:“北伐的目的是為了治世安民,是為了拯生民于塗炭。”
(2).借指陷入災難的人民。 南朝 梁 沉約 《梁鼓吹曲·道亡》:“救此倒懸拯塗炭,誓師劉旅赫靈斷。” 清 呂守曾 《經史法戒詩》之十:“治安共説 梁天監 ,南北通和救塗炭。”
(3).泥淖和炭灰。喻污濁之地。亦謂污濁。《孟子·公孫丑上》:“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韓詩外傳》卷一:“廉潔直方,疾亂不治,惡邪不匡,雖居鄉裡,若坐塗炭。”《東觀漢記·趙熹傳》:“遇 更始 親屬,皆踝跣塗炭,饑困不能前。”《資治通鑒·宋孝武帝大明六年》:“ 柳元景 欲救 懷文 ,言於上曰:‘ 沉懷文 三子,塗炭不可見;願陛下速正其罪。’”
(4).蹂6*躏;摧殘。《後漢書·黨锢傳序》:“海内塗炭,二十餘年,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水浒傳》第六三回:“濫官當道,污吏專權,毆死良民,塗炭萬姓。” ********* 《警告6*全6*國父老書》:“戕賊人道,塗炭生靈,是不仁也。” 峻青 《故鄉雜記》:“如果不消滅這個敵人……我們的人民,不曉得還要遭受多大的塗炭。”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塗炭漢語 快速查詢。
“塗炭”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極端的困苦境遇。以下從詞源、釋義和用法三個層面解析:
一、詞源解析 “塗”本義為泥沼,“炭”指燃燒後的炭火,二者組合構成“塗炭”,最早見于《尚書·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墜塗炭”,描述百姓如陷泥沼烈火般苦難的生存狀态(引自《漢語大詞典》)。
二、釋義演變
三、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生靈塗炭”成為固定成語,強調大規模災難對民衆的摧殘,例如描述戰争後果時會使用“十年戰亂使中原大地生靈塗炭”(《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該詞在學術論文和時政評論中仍具高頻使用價值,體現對社會危機的警示意義。
“塗炭”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ú tà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以上解釋綜合了、、等多個權威來源,如需更詳細古籍引用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成語辭典。
拜壇必恭必敬不好不壞喘嗽貙镏大蔟歹話彈擊反正還淳覆蓋福嚴紫幹點戆昧觥酬乖覺絓眼果得果樹鼓談古銅繪絢夥房健筆賤骨肉交梨火棗蛟龍失水解飽結繩金戈鐵騎徑節驚喜欲狂積疹矍相居中蚵蚾括羽老哥立主龍膽買道内垂門驽足平壹潛水艇清唱權嬖劬愉溶漾袒服帑庫天明微绡物任象箸玉杯閑言潑語獻狀小垂手消費小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