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涂炭的意思、涂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涂炭的解释

[utter misery] 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也比喻污浊的地方

有夏昏德,民坠涂炭。——《书·仲虺之诰》

民生涂炭。——《广东军务记》

生灵免遭涂炭

详细解释

(1).比喻极困苦的境遇。《书·仲虺之诰》:“ 有夏 昏德,民坠涂炭。” 孔 传:“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 晋 潘岳 《西征赋》:“竭股肱於昬主,赴涂炭而不移。” 太平天囯 汪潭 《建天京于金陵论》:“於是龙车光降 金陵 ,日驭威临 建业 。后舞前歌,出军民於涂炭。”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三:“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治世安民,是为了拯生民于涂炭。”

(2).借指陷入灾难的人民。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道亡》:“救此倒悬拯涂炭,誓师刘旅赫灵断。” 清 吕守曾 《经史法戒诗》之十:“治安共説 梁天监 ,南北通和救涂炭。”

(3).泥淖和炭灰。喻污浊之地。亦谓污浊。《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韩诗外传》卷一:“廉洁直方,疾乱不治,恶邪不匡,虽居乡里,若坐涂炭。”《东观汉记·赵熹传》:“遇 更始 亲属,皆踝跣涂炭,饥困不能前。”《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六年》:“ 柳元景 欲救 怀文 ,言於上曰:‘ 沉怀文 三子,涂炭不可见;愿陛下速正其罪。’”

(4).蹂6*躏;摧残。《后汉书·党锢传序》:“海内涂炭,二十餘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水浒传》第六三回:“滥官当道,污吏专权,殴死良民,涂炭万姓。” ********* 《警告6*6*国父老书》:“戕贼人道,涂炭生灵,是不仁也。” 峻青 《故乡杂记》:“如果不消灭这个敌人……我们的人民,不晓得还要遭受多大的涂炭。”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涂炭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涂炭”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极端的困苦境遇。以下从词源、释义和用法三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解析 “涂”本义为泥沼,“炭”指燃烧后的炭火,二者组合构成“涂炭”,最早见于《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描述百姓如陷泥沼烈火般苦难的生存状态(引自《汉语大词典》)。

二、释义演变

  1. 本义延伸:比喻陷入无法逃脱的灾难,如《后汉书》载“四海困穷,五谷溃腐,凡人历数,未有不于其亡也遭此涂炭”(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2. 政治语境:多用于形容战乱或暴政导致的民生凋敝,《晋书》称“苍生殄灭,百不遗一,河洛丘虚,函夏萧条,井堙木刊,阡陌夷灭”(中华书局《二十四史全译》)。

三、现代用法 当代语境中,“生灵涂炭”成为固定成语,强调大规模灾难对民众的摧残,例如描述战争后果时会使用“十年战乱使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该词在学术论文和时政评论中仍具高频使用价值,体现对社会危机的警示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涂炭”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tú tàn,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本义:指泥沼和炭火,字面指污浊环境(如、3、4、9)。
  2. 比喻义:象征极端的困苦境遇,常形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如、2、5、8)。

二、引申含义

  1. 指代灾难中的人民:如“生灵涂炭”中表示百姓陷入苦难(如、6、9)。
  2. 动词用法:表示蹂躏或摧残,如“涂炭百姓”(如、7)。

三、词源与文化背景

四、常见搭配

五、例句参考

  1. “战争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2. “暴政涂炭百姓,激起民怨。”

以上解释综合了、、等多个权威来源,如需更详细古籍引用或现代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成语辞典。

别人正在浏览...

拜章悲怨辩正髀髋常月稠心眼儿玳席雕瘁迭床架屋东事渡越二人夺发丫给孤独园公认冠弁广岛规锢过费函盖包荒汉室和鹄衡柄横濿麾纛积葛静涵禁推基数剧寇君命康乐联猭两道头灵蠯旅馆緑螘媒蝎拿囮头弄影团风盘突泼语勺口神飞色舞狮子狗司令部蒐慝俗滥堂案痛定思湍渚桅楼惟命是听魏忠贤文辉五风十雨乌弋先农肖形夏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