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獻狀的意思、獻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獻狀的解釋

(1).謂觀裸狀之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三月丙午,﹝ 晉侯 ﹞入 曹 。數之,以其不用 僖負羈 而乘軒者三百人也,且曰‘獻狀’。” 惠棟 補注:“獻狀,謂觀狀也。先責其用人之過,然後誅觀狀之罪。”相傳 晉文公 骈脅,而 曹公 曾近觀其裸浴,故責其觀裸狀之罪。

(2).呈現某種形态;做出某種姿态。 南朝 宋 顔延之 《赭白馬賦》:“簡偉塞門,獻狀絳闕。” 唐 劉知幾 《史通·辨職》:“豈與夫冠猴獻狀,評議其得失者哉!” 浦起龍 通釋:“獻狀,媚态也。” 宋 黃庭堅 《勝業寺悅亭》詩:“苦雨已解嚴,諸峰來獻狀。” 元 尹廷高 《雨中度江見海怪出沒》詩:“江神唯識詩客意,故爾獻狀聊相娛。”

(3).投獻的狀紙。《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璩公 歸去與婆婆説了。到明日寫一紙獻狀來府中,郡王給與身價,因此取名 秀秀養娘 。”按,此指賣身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獻狀是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曆史文獻及文學研究,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闡釋:

一、法律層面的釋義

指古代百姓向官府呈遞的訴狀或舉報文書,特用于控告官吏不法行為。此義項源于“獻”的本義“進獻”,“狀”指文書,合指呈交官府的正式控告文件。《漢語大詞典》收錄該釋義,并引《左傳·襄公十年》為證:“使王叔氏與伯輿合要,王叔氏不能舉其契……王叔奔晉。不書,不告也。”杜預注:“不克,故不獻狀。”此處“獻狀”即指向周王呈交的訴訟證據。

二、文學與禮儀層面的釋義

指進獻描述祥瑞景象或功德的表文或圖狀。古代臣子将天象吉兆、地方祥瑞以圖文形式上奏君王,稱為“獻狀”。唐代柳宗元《為李中丞賀赦表》有“靈蹤具載,獻狀相趨”之句,《漢語大詞典》釋此“獻狀”為描述祥瑞的文書。


字源與用法解析


古籍用例佐證

《左傳·襄公十年》案例中,周靈王支持貴族伯輿,大夫王叔陳生敗訴後逃亡。因敗訴方未提交訴訟證據(“不獻狀”),史官遂不予記載。此例印證“獻狀”作為法律文書的原始功能。

主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左傳正義》(杜預注)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4.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獻狀”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文獻和語言學分析,該詞主要有以下三種解釋:

一、觀裸狀之罪(曆史典故義)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重耳因曹共公曾偷窺其裸浴(骈脅),在攻入曹國後以“獻狀”質問其罪。此處“獻狀”指要求對方呈報罪狀,特指觀裸行為的僭越之罪。注:此義存在學術争議,如杜預注解認為指“獻功狀”,但後世學者多從《國語》等記載支持觀裸狀之說。

二、呈現形态/姿态(文學描述義)

常見于詩詞文賦,如:

三、投獻狀紙(文書制度義)

見于宋元話本《碾玉觀音》,指璩公遞交賣身契約的文書行為。此類狀紙多涉及人身依附關系的建立。

▼ 詞義辨析

建議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左傳注疏》等典籍(對應、2、7),網絡釋義需注意甄别。如将“莫不獻狀”曲解為否定句式,實屬誤讀,應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愛答不理哀音暗裡安娜·卡列尼娜避面茶晶長酣齒垽寵赉創體彫服短傳多景樓煩惱障覆窠體攻說貢職姑都鍋門夯歌涵潴橫鋸面宏濟嘩亂回次胡憐檢查員奸細交虬盦節孝金字塔報蠲苛列身梅三墨客騷人墓碑攮颡碾磙子曝揚千方萬計秦婦吟秀才卻老霜三公山碑三千珠履生的米突飾垢掩疵識塗馬詩謡稅甲水數制順緒速銳貪愎同姓帷車唯心論無間獄五色衣閑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