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病。 唐 馬戴 《寄遠》詩:“坐想親愛遠,行嗟天地闊。積疹甘毀顔,沉憂更銷骨。”
關于“積疹”的詞義,綜合不同來源的信息,存在兩種主要解釋:
基本解釋
由“積”(積累)和“疹”(皮膚疙瘩)組合而成,比喻問題或困境長期累積後變得難以解決。例如:“公司管理混亂多年,積疹難消。”
延伸用法
多用于描述社會、經濟或人際關系中因長期忽視而形成的複雜問題。
字面釋義
指“久病”,即長期患病。此義項源自唐代馬戴《寄遠》詩句:“積疹甘毀顔,沉憂更銷骨”,表達疾病纏身導緻身心憔悴。
語境關聯
在古詩文中常與“沉憂”“毀顔”等詞并用,強調身心雙重痛苦。
積疹(jī zhěn),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積(jī)和疹(zhěn)。
積的部首是禾,積的總筆畫數為10;疹的部首是疒,疹的總筆畫數為9。
積疹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形容皮膚上的紅斑和皮疹的聚集。這個詞在醫學上用來描述一種皮膚病,也被稱為疹積(zhěn jī)。
積疹的繁體字為積疹。
古時候,在積疹這個詞的寫法上可能有一些變化。根據古代漢字的發展,積在古代常常寫作稽,而疹在古代常常寫作胗。
醫生診斷出他患了一種名為積疹的皮膚病。
積疹又可以組成許多其他相關的詞語,比如積疹病、積疹藥等。
與積疹的近義詞包括:皮疹、紅斑、疹子。
沒有明确的與積疹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