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驽足的意思、驽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驽足的解釋

指驽馬。 南朝 梁 沉約 《讓五兵尚書表》:“丑貌悴容,不藉鑒于 淄水 ;駑足蹇步,終取躓于鹽車。” 宋 範仲淹 《依韻酬吳安道學士見寄》:“但得葵心長向日,何妨駑足未離塵。”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驽足”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字源和構詞角度分析:

  1. 單字解析:

    • 驽(nú):本義指劣馬,行動遲緩的馬。《說文解字》釋為“骀也”,如《荀子·勸學》中“驽馬十駕,功在不舍”。後引申為比喻人才能平庸、能力低下,如成語“驽鈍”即指愚笨遲鈍。
    • 足(zú):原指人或動物的腳,亦可引申為行動能力,如“足力”“足下”。
  2. 組合詞義: “驽足”字面可理解為“劣馬的腳力”,強調行動能力的不足。在文學化表達中,常比喻:

    • 能力欠缺:如自謙表示“臣雖驽足,願效微勞”。
    • 進展遲緩:形容事物發展緩慢,如“驽足之速,難追良駒”。
  3. 使用建議: 該詞多出現在文言或書面語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若在古籍或特定文本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如實際腳力不足或比喻能力平庸)。例如《宋書·劉穆之傳》有“雖驽足不騁,而志在弭難”之句,即用比喻義。

若您遇到該詞的具體出處,可提供原文以便更精準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驽足》的意思

《驽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走路時步伐遲緩、行動遲疑的樣子,形容缺乏活力、精神不振。

拆分部首和筆畫

《驽足》這個詞由馬字旁(馬)和足字旁(走)組成。

它的部首是馬,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及繁體字

《驽足》一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源于古代民間傳說中的神話故事。

在繁體字中,《驽足》的寫法為「駑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作中,驽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例句

1. 他雖然受了傷,但是并沒有因此而變得驽足無力。

2. 她一直努力工作,從不驽足懈怠。

組詞

組詞示例:驽馬、步履蹒跚、邁步維艱。

近義詞

近義詞示例:遲緩、行動遲疑、踉跄。

反義詞

反義詞示例:活潑、靈活、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