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著名的手工藝品,主要産于 福州 。制法是先做好泥胎或木胎,然後以綢布用漆裱上,連上數道漆灰料,然後脫去内胎,再加以多次填灰、上漆、打磨、裝飾等工序而成。品種多樣,有盤、盒、幾、架、屏風等。特點是不怕水浸,在溫度達冰點或沸點時都不會變形、落漆或褪色,而且還有極大的耐腐蝕性。
脫胎漆器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以福州為主要産地,其名稱源于獨特的制作工藝和成品特性。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脫胎漆器采用“夾纻”技法(),制作過程分為四步:
與北京景泰藍、景德鎮瓷器并稱“中國傳統工藝三寶”()。自1910年起,在聖路易斯世博會等國際展會中屢獲金獎,被譽為“東方珍品”和“珍貴黑寶石”()。
除傳統佛像、仿生擺件外,還發展出漆畫屏風(如北京人民大會堂陳列品)、實用器皿等創新品類()。
注:将“脫胎漆器”解釋為成語屬于特殊用法,實際主要指實物工藝品。完整工藝細節可參考福州非遺保護中心資料。
脫胎漆器,意為經曆了脫胎工藝的漆器。它由三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脫”、“胎”和“漆器”。
1. “脫”:部首為“卩”,總筆畫數為“5”,表示從某種狀态或狀态中解脫出來。
2. “胎”:部首為“肉”,總筆畫數為“9”,表示經過加工或制作後的成品。
3. “漆器”:意為用漆塗飾的器物。
“脫胎漆器”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學而篇》中,原意是比喻學海無涯,不過意味着通過學習不斷提高的人。
繁體字為「脫胎漆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以「脫胎漆器」為例:
1. “脫”:古時字形有所變化,變為“讬”。
2. “胎”:古時的寫法為“胎”。
3. “漆器”:古時的寫法為“欹矢幾“。
例句:他是一位經曆了許多困難和挫折後才成為優秀企業家的脫胎漆器。
組詞:漆器、陶器、瓷器。
近義詞:經過淬煉的人、曆經磨難的人。
反義詞:無經驗的人、原始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