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恍惚的意思、恍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恍惚的解釋

(1) [ecstasy;absentminded]∶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精神恍惚

(2) [trance]∶證名。指神思不定、慌亂無主。由于七情内傷、外邪内幹、發汗過多而損傷心氣,以緻精神不定

詳細解釋

亦作“ 恍忽 ”。1.迷離,難以捉摸。《韓非子·忠孝》:“世之所為烈士者……為恬淡之學,而理恍惚之言。臣以為恬淡,無用之教也;恍惚,無法之言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乎周覽泛觀,瞋盼軋沕,芒芒恍忽,視之無端,察之無崖。” 唐 杜甫 《西閣》詩之二:“恍惚寒江暮,逶迤白霧昏。” 明 王鏊 《震澤長語·仙釋》:“世有恍惚不可知者三:鬼神也,神仙也,善惡之報應也。” 魯迅 《<準風月談>前記》:“一切含胡和恍忽之點,都歸在作者身上了。”

(2).迷茫;心神不甯。《東觀漢記·郅恽傳》:“令為狂疾,恍惚不自知所言。” 唐 锺辂 《前定錄·袁孝叔》:“母嘗得疾恍惚,踰月不痊。”《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六師戰懼驚嗟,心神恍忽。” 明 沉鲸 《雙珠記·獄中冤恨》:“不幸良人遭困頓,精神恍惚如醺。” 歐陽予倩 《木蘭從軍》第十二場:“議論元帥?那我非但不敢,而且不忍,隻是我這幾天有些神思恍惚。”

(3).倏忽,瞬息之間。 南朝 宋 鮑照 《代昇天行》:“翩翻類迴掌,恍忽似朝榮。” 黃節 補注引 呂延濟 曰:“翩翻、怳惚,謂須臾間也。”《醒世恒言·隋炀帝逸遊召譴》:“帝忽悟其已死,叱之……恍惚不見,帝兀然不自知,驚悸移時。”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霍女》:“女推兒榻上,恍惚已杳。”

(4).形容疾速。 唐 李白 《天馬歌》:“雞鳴刷 燕 晡秣 越 ,神行電邁躡恍惚。”

(5).仿佛;近似。 宋 葉適 《宋故中散大夫提舉武夷山沖佑觀張公行狀》:“其樹林巖石,幽茂深阻,恍惚隔塵世。” 明 胡應麟 《詩薮·古體中》:“而其叙緻周折,語意神奇處,更千百年大臣國工,殫精竭力不能恍惚。” 楊朔 《印度情思》:“一睜眼,隻見身邊的星星,地面的燈火,密密點點的,恍惚是天上地下撒滿珍珠,連成一片。”

(6).輕忽。《後漢書·馮衍傳下》:“華芳曄其發越兮,時恍忽而莫貴。” 李賢 注:“恍忽,猶輕忽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恍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ǎng hū,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詞義

  1. 精神層面
    指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或心神不甯的狀态。例如:

    • “她失戀後,每天胡思亂想,精神恍惚。”
    • “他這幾天精神恍惚,一副若有所失的樣子。”
  2. 感知層面
    形容事物模糊不清、難以捉摸或記憶不真切。例如:

    • “我恍惚聽見他回來了。”
    • “迷離恍惚的狀态中,仿佛與夢中人相見。”

二、近義詞與反義詞


三、用法與例句

  1. 描述精神狀态

    • “她因過度悲傷,神思恍惚,一病不起。”
    • “他恍惚間看到遠處有人影晃動。”
  2. 表達模糊感受

    • “那段記憶已恍惚不清,隻留下零碎片段。”

四、擴展解析


五、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戰國宋玉《神女賦》:“精神恍惚,若有所喜。”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學作品中的實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恍惚

《恍惚》是一個漢字詞語,既可以作動詞,也可以作形容詞。作動詞時,意為眼花缭亂、模糊不清的狀态;作形容詞時,意為心神不定、迷迷糊糊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恍惚》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廣(guǎng),其總筆畫數為12。

來源和繁體

《恍惚》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恍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恍惚」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其中,「恍」的古字形為「恍」,表示心神不定;「惚」的古字形為「惚」,表示迷糊、模糊。

例句

1. 他剛剛從夢中蘇醒,還有些恍惚。 2. 心有所思的時候,總會恍惚一下,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

組詞

形容詞:恍若、恍如、恍然、恍然大悟 動詞:恍失、恍悟、恍然大悟 名詞:恍惚之間、恍惚狀态

近義詞

迷糊、困惑、糊塗、迷戀

反義詞

清醒、明晰、清楚、警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