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别功德論》卷五:“此比丘精神疎鈍,佛教使誦掃箒。得箒忘掃,得掃忘箒。六年之中專心誦此,意遂解悟,而自惟曰:箒者篲,掃者除;篲者即喻八正道,糞者三毒垢也,以八正篲掃三毒垢,所謂掃箒義,正謂此耶?深思此理,心即開解,得阿羅漢道。”後因以“誦帚”比喻反複誦習,一朝警悟。 清 錢謙益 《與惟新和尚書》:“蒙焦芽敗種,誦帚鈍根。”
“誦帚”是一個源自佛教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誦帚”出自《分别功德論》卷五的佛教故事:一位天資愚鈍的比丘被佛陀教導反複誦念“掃帚”。他六年專注于此,最終悟出“掃帚”的象征意義——用八正道(佛教修行的核心法則)掃除貪、嗔、癡三毒,從而證得阿羅漢果。因此,“誦帚”最初比喻通過反複誦習獲得頓悟。
不同文獻對“誦帚”的解讀側重不同,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考證原始出處,可參考《分别功德論》或漢典等權威資料。
誦帚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誦讀經文時所用的掃帚。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誦”和“帚”,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意義。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誦帚的偏旁部首分别為“诋”和“巾”。其中,“诋”是“言”的聲旁,表示與言辭有關;“巾”是表示與巾帽有關的旁部。誦帚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誦帚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記載,但可以推測它可能起源于佛教中的經文誦讀活動。在佛教寺廟中,僧侶們會誦讀經典,以此來修行。為了清掃塵埃,保持廟堂的潔淨,特别制作了一種專門用于掃帚的工具,即誦帚。
誦帚的繁體寫法為「誦帚」。
根據《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對于誦帚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比如,在《說文解字》中,對于帚的字形是「冫巾一」,而在《康熙字典》中是「冫帀」,其中冫表示冰的意思,巾或帀表示帽子或蓋子。
以下是使用誦帚的例句:
1. 他誦帚時非常認真,一絲灰塵也不讓留下。
2. 每天早晨,她都會拿起誦帚,悉心清掃家中的每一個角落。
3. 在寺廟中,僧侶們手持誦帚,一邊誦經一邊打掃廟堂。
以下是以誦帚為詞根組成的一些其他詞彙:
1. 誦經:指誦讀佛經或經典。
2. 誦讀:指朗誦、讀出。
3. 掃帚:指平時使用的用于清掃地面的工具。
目前沒有與誦帚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彙。
目前沒有與誦帚意思相反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