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翻耕後碎土和平地的統稱。如:這一大片棉田正在施肥澆水,耕翻平整,耙耱保墒。
耙耱(pá mò)是中國傳統農業中用于整地的兩種重要農具及耕作環節的合稱,分别指“耙”和“耱”兩種工具及其操作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耙
一種帶齒的農具,通常由木質框架和鐵齒構成。使用時由牲畜牽引,橫向碎土、平整土地,同時清除雜草或作物殘茬。其功能以破碎土塊為主,為後續播種創造疏松的土壤環境。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68頁。
耱
又稱“耢”或“蓋”,為無齒的平地工具,多用樹枝編織成矩形框架。覆于耙地後的土壤表面,由牲畜拖行,進一步碾碎土塊、壓實表土、保墒防旱,形成平整的耕作層。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耱”字條。
耙耱常作為連續工序使用:先以耙碎土,再用耱平整壓實。這一組合能顯著改善土壤結構,減少水分蒸發(即“保墒”),為種子萌發提供均勻溫濕環境,是旱作農業的核心技術之一。
來源: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傳統農具圖鑒》,農業出版社,2010年,第82-85頁。
在北方農諺中,“光耙不耱,不如睡覺”強調了二者協同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人對精耕細作的智慧總結。
來源:王利華《中國農業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年,第156頁。
盡管機械化已替代傳統農具,但“耙耱”作為土壤精細整理的代稱,仍常見于農學文獻,指代碎土、整平、保墒的整地标準流程。
來源:中國農業大學《耕作學》(第三版),中國農業出版社,2020年,第107頁。
“耙耱”是一個與農業耕作相關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耙耱(拼音:pá mò)指土地翻耕後進行的碎土和平地操作,屬于傳統耕作的重要步驟。通過耙耱可以細化土壤結構、平整地面,并起到保墒(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具體操作
應用場景
常見于北方旱作農業區,尤其在春季多風、土壤易失墒的地區,通過耙耱減少水分蒸發,為播種做準備。
部分詞典(如)提到“耙耱”作為成語(pá luó),形容“行走艱難、步履蹒跚”。但此解釋在其他權威農業文獻中未見記載,可能為方言或誤傳。建議以農業術語的用法為主。
若需進一步了解農業操作細節,可參考農業技術手冊或地方耕作指南。
抱腳,抱腳兒崩殂層宙馳魂宕魄斥塞寵望處之夷然慈兄刀筆先生搭頭動辄鳳笛伏爾加河附炎甘石弓梢官道觀笑鬼眨眼毫铦厚墩兒畫府江南交聘腳踏兩隻船教宗精勁伎術谲數寬譬牢飯碗類志雷宗良辰吉日遼渖慢節奏冒風險彌補敉平目逃女後盤泊蒲鞋前門青道清適軟弱喪荒三郄史案食浮衰之以屬嵩峻恬憺廳事霞采詳聾小方脈謝公牋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