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外祖父母家。《東觀漢記·朱晖傳》:“ 莽 ( 王莽 )敗,天下亂,與外氏家屬從田間奔入 宛城 。”《後漢書·杜林傳》:“ 林 少好學沉深,家既多書,又外氏 張竦 父子喜文采, 林 從 竦 受學,博洽多聞,時稱通儒。” 唐 韓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銘》:“公諱 素 ,字某,生七歲,喪其父,貧不能家,母夫人提以歸,教育于其外氏。”
“外氏”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外氏”指外祖父母家,即母親的娘家,屬于古代漢語中對親屬關系的特定稱謂。例如《後漢書·杜林傳》中提到“外氏張竦父子”,即指杜林母親家族的親屬。
古籍例證:
近現代用法: 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曆史文獻中,例如研究古代親屬制度或社會結構時,常涉及“外氏”與“舅家”的關聯。
部分資料(如、4)提到“外氏”指“外地人”,但此釋義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方言或語境誤讀有關。主流解釋仍以“外祖父母家”為準。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句或學術分析,可參考《後漢書》《東觀漢記》等古籍原文。
《外氏》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可以指代某個姓氏、家族或家族的成員,也可以表示一個人的外祖父。
《外氏》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外”和“氏”。其中,“外”是一個單獨的部首,它表示與内部不同、不屬于某個範圍的意思;而“氏”則是另一個部首,表示家族、姓氏。
根據部首和筆畫來拆分,《外氏》這個詞的筆畫數為8個,其中“外”有5個筆畫,“氏”有3個筆畫。
《外氏》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它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詩經·周頌·閟宮》:“外其躬,身之惡。”在這裡,“外”是指除了身體以外的一切,而“氏”則表示人的姓氏。
繁體字中,《外氏》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外氏》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稍有差異。然而,詳細的古代寫法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1. 他是外氏集團的董事長,深受員工們的敬重和信任。
2. 我們全家人都姓外氏,這是我們的家族傳統。
組詞:外族、外姓、外家
近義詞:外姓、外族
反義詞:同氏、内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