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憂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漢 趙晔 《吳越春秋·阖闾内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明 楊慎 《祭玉壘王舜卿文》:“古語有之:‘同病相憐,同憂相救’,嗟君我之形蹤,何斯言之相副!”
“同憂相救”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憂患相同的人互相救助,強調因共同困境而産生的互助行為。其核心含義與“同病相憐”相近,但更側重行動上的支持。
2. 出處與典故
源自漢代趙晔《吳越春秋·阖闾内傳》中的《河上歌》:“同病相憐,同憂相救,驚翔之鳥相隨而集,濑下之水因複俱流。”。明代楊慎在《祭玉壘王舜卿文》中也曾引用此句,進一步強化其文化意涵。
3. 用法與結構
4. 示例與延伸
雖古籍中未明确列舉現代例句,但可靈活運用于描述群體共克時艱的場景,例如:“災後重建中,村民們同憂相救,展現了深厚的情誼。”
總結
該成語通過“共情”與“行動”的雙重關聯,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團結互助的價值觀。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強行套用。
《同憂相救》是一個成語,意為在困難或悲傷的時刻互相幫助和安慰。它強調在面對困難或不幸時互相幫助,彼此共同分擔憂愁。
《同憂相救》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分别為“口心目手”(口和心為一體),總計15畫。
《同憂相救》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弟子規》這本經典著作中。繁體字為「同憂相救」。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同憂相救」的寫法常用繁體字「同憂相救」。具體寫法如下:
同:「一」上加「口」,另一種寫法是「」上加「口」。
憂:「心」下加「周」和左側「手」。
相:「目」上加「木」。
救:「」上加「手」。
1. 在她遇到困境時,朋友們都前來幫助她,實現了同憂相救。
2. 工作上的失利讓他感到沮喪,但同事們立即前來安慰,展現了同憂相救的精神。
同仇敵忾、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同心協力。
同仇敵忾、同甘共苦。
各懷鬼胎、各不相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