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托疾的意思、托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托疾的解释

[plead illness] 称病推托

详细解释

借口有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诚节》:“知 安禄山 有异,谋出路,托疾诈死,家人载以归。”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台省之玷》:“乃言 让 以所生母为出继父之妾, 让 惭,托疾去。”《三国演义》第六回:“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当托疾辞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托疾(tuō jí)是汉语中的一个文言词汇,指假借生病为理由来推脱某事,多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婉拒或回避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

    “托”意为“假借、借口”,“疾”指“疾病”,合指以生病为托辞。

    例句: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彧托疾止寿春。”

    (荀彧借口生病停留在寿春。)

  2. 用法特征

    • 委婉避事:常见于古代官场或社交中回避责任、辞让职位等场景。
    • 文言色彩:现代汉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表述。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定义:“借口有病。”

    引例:清代黄宗羲《柳敬亭传》:“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马帅镇松时,敬亭亦出入其门下,然不过以倡优遇之。” (注:此例中虽未直接出现“托疾”,但体现类似婉拒逻辑。)

    来源:《汉语大词典》(在线版“托疾”词条)。

  2. 《古代汉语词典》

    释义:“假称有病。”

    引证:

    《史记·春申君列传》:“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

    (注:“谢病”与“托疾”同义。)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第1523页。


三、文化背景


四、相关辨析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古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3. 王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中华书局.

(注:因部分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纸质权威辞书来源,符合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托疾”是汉语词汇,拼音为tuō jí,指以生病为借口推脱事务,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称病推脱,即假借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参与某事。例如在《三国演义》中,谋士曾建议“托疾辞归”以回避政治纷争。

二、用法与示例

  1. 历史典故: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有人为躲避安禄山之乱“托疾诈死”;
  2. 文学引用:明代沈德符描述官员因羞愧“托疾去”;
  3. 现代造句:如“他托疾请辞,未出席会议”。

三、相关延伸

提示:该词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适用于书面或仿古表达。如需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三国演义》《后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岸埽摆阔差逊撤退车陀楚襄储峙弹子窝大宗二二乎乎泛然覆本浮目俘邑革新贵禄孤竹城衡馆红肿花柳塲黄白潢池赤子环曲回日诲心鉴空衡平贱同鸡公车进资九九絶世俊客魁诡溃裂朗榆炼顶灵徒路节明犀内三关硼酸朴力轻软秦隶猞猁狲十二金牌柿盘石髓説不上嘴锁边堂姨坛庙腾远啼明鸡踢透下辈子翔天仙李蟠根衔尾相随胁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