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駮映”。斑駁輝映。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南裔志》:“蚺惟大蛇,既洪且長,采色駮映,其文錦章。”
“駁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駁映”讀作bó yìng(注音:ㄅㄛˊ ㄧㄥˋ),意為斑駁輝映,指多種色彩或光影交錯、相互映襯的景象。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楊慎的《升庵詩話·南裔志》:
“蚺惟大蛇,既洪且長,采色駮映,其文錦章。”
此處“駮映”為“駁映”的異寫,描述大蛇鱗片色彩斑斓、交相輝映的樣貌。
多用于文學描寫,尤其是形容自然景物或藝術作品中色彩豐富的畫面,例如:
“駁映”一詞是由“駁”和“映”兩個字組成的。
“駁”字的拆分部首是馬(mǎ),外面一劃代表車輪。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源自“馬”字,具有既馳又馱的意思,表示車馬奔馳、行走的樣子。
“映”字的拆分部首是日(rì),代表太陽或光亮。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映字是從日字的旁加十(即刀刂)寫明,用于表明日光及泛指射出的光線。
“駁映”這個詞來源于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寄邱員外》:“酒醒後、又看馮唐,駁斑映殘陽。”其中,“駁斑映殘陽”用以描繪殘陽映照出的斑斓色彩。
在繁體字中,“駁”字為“馭”,“映”字為“映”或“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駁”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上面是一個馬字旁,下面是一個句(jù)字旁。而“映”字的寫法則是上面寫日字,下面寫弓字旁。
他的字畫技藝駁映着他在傳統藝術方面的造詣。
駁斑、映照、夕照、暮照
駁斑、斑駁、映照、反而
明亮、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