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詞牌名。又名《銅人捧露盤》。雙調,有七十九字、七十八字和八十一字等四體。
“金人捧露盤”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名與起源
該詞牌又名《銅人捧露盤》《金人捧玉盤》《上西平》等。其名稱源于漢代典故:漢武帝曾在神明台鑄造銅仙人像,手托玉盤承接露水以求長生,後世文人以此意象創制詞牌。
詞體格式
屬雙調詞,常見四體:七十九字、七十八字、八十一字等。以宋代高觀國《金人捧露盤·梅花》為正體,前八句五平韻,後九句四平韻。汪元量名作《越山雲》即屬此調(例:“黃鹂紫燕報春晚,勸我銜杯”)。
個别文獻中引申為“權貴奉承”的象征,形容趨炎附勢的行為,但此用法在現代語境中罕見,需謹慎考據。
建議在文學分析中以詞牌名為核心解讀,注意結合具體詞作理解其意境與曆史關聯。
金人捧露盤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受寵若驚的樣子。形容一個人因為被人贊揚、受到尊重或受到重視而感到非常高興和榮幸,表現出過分的謙虛和自卑。
成語《金人捧露盤》的拆分部首為:“金、人、捧、盤”。其中,“金”在金字旁,“人”在人字旁,“捧”是手部偏旁,“盤”是皿部偏旁。
成語《金人捧露盤》共有9筆畫,其中“金”3畫,“人”2畫,“捧”8畫,“盤”9畫。
《金人捧露盤》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陳時期的《陳書·南瓊王傳》中。當時,南朝宋武帝劉裕評價諸王,舉薦南瓊王劉興宗的才德和功績,并說他“恭敬若有捧盤之禮”。後來,這個故事流傳開來,成為成語。
繁體字《金人捧露盤》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隻是字形略有差異。
在古時候,成語《金人捧露盤》的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
他獲得了這個獎項後,他的表情就像受寵若驚的《金人捧露盤》一樣。
受寵若驚、受寵若驚、感到高興、謙虛、自卑感
感到榮幸、感到滿足、感到光榮、感到高興
不在乎、不在意、冷漠、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