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詩用韻的一種格式。如第二、第四句用甲韻,則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名。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五:“昔 鄭都官 與僧 齊己 、 鄭損 輩共定今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謬矣。”
辘轳韻是古典詩歌(尤其是律詩)用韻的一種特殊格式,其特點主要體現在韻腳的交替使用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辘轳韻又稱“辘轳格”,指律詩中第二、四句用甲韻,第六、八句換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形成雙出雙入的押韻方式。這種交替用韻的節奏類似辘轳(古代提水工具)的轉動,故得名。
結構特點
曆史背景
辘轳韻與“葫蘆韻”“進退韻”同為宋代文人總結的用韻規則。據《甕牖閑評》記載,鄭谷、齊己等詩人曾共同制定此類詩格,強調用韻的靈活性與節奏感。
與其他韻格的區别
總結來看,辘轳韻通過兩組通韻的交替使用,既保持了律詩的韻律規範,又增加了聲韻的變化感。具體例子可參考古代律詩作品或相關詩論文獻。
《辘轳韻》(lù lú yùn)是一個成語,意指整齊有序地排列或進行。在古代,辘轳是一種用來提升和下降重物的機械裝置,而韻則指聲音節奏的韻律。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物體或事物的排布有序,運轉和發展有條不紊。
《辘轳韻》的拆分部首是車,并且分别由“辘”和“轳”這兩個字構成。辘的拆分部首是車,總共有9個筆畫;轳的拆分部首也是車,有15個筆畫。
《辘轳韻》最早出現在《詩經·唐風·大雅》中的一篇詩歌《小宛》。這首詩描述了秩序井然的宛(今山西運城)國。
《辘轳韻》的繁體寫法是「轆轤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辘轳韻的形狀稍有不同。辘的形狀更加像一個正方形,而轳的形狀則更加像一個圓形,這與現代漢字寫法稍有差異。
1. 整個工作區被布置得像一張辘轳韻的樂譜,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2. 這家商店的貨架擺放整齊,就像辘轳韻一樣,吸引了許多顧客。
3. 他的創作過程總是井然有序的,像辘轳韻一樣,毫不拖延。
辘轳原、辘轳機、韻文辘轳、韻調辘轳
井然有序、井井有條、有條不紊、整齊劃一
雜亂無章、混亂無序、無條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