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詩用韻的一種格式。如第二、第四句用甲韻,則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名。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五:“昔 鄭都官 與僧 齊己 、 鄭損 輩共定今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謬矣。”
辘轳韻是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中的一種特殊押韻格式,其名稱源于辘轳(一種汲水工具)循環轉動的意象,形象地描繪了詩句間韻腳交替轉換的規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辘轳韻要求一首詩(通常為律詩)的韻腳按特定規律交替使用兩組不同的韻部。其核心規則體現為:
示例:以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片段為例(簡化示意)
玉露凋傷楓樹林(甲韻)
巫山巫峽氣蕭森(甲韻)
江間波浪兼天湧(乙韻)
塞上風雲接地陰(乙韻)
(後續依此規律交替)
辘轳韻的實踐可追溯至唐代格律詩的成熟期。宋代詩論家對此有系統
概念 | 關鍵區别 |
---|---|
進退格 | 采用"甲→甲→乙→乙"或"甲→乙→乙→甲"結構 |
葫蘆格 | 韻腳按"小韻→大韻"順序遞進(如先二後三韻) |
普通換韻 | 無固定交替規律,常見于古體詩 |
辘轳韻通過韻律的規律性變化,增強詩歌的節奏感與音樂性。王力在《詩詞格律》中指出:"此類用韻法需兼顧韻部遠近與聲調和諧,非精熟聲律者難為。" 代表性作品包括:
[中華書局點校本,2014年]
[中華書局,2000年,第二章第三節]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頁214]
注:因古典文學術語的線上權威資源有限,本文釋義主要依據紙質典籍。建議查閱《王力古漢語字典》或《詩韻合璧》獲取更詳盡的韻部規範。
辘轳韻是古典詩歌(尤其是律詩)用韻的一種特殊格式,其特點主要體現在韻腳的交替使用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辘轳韻又稱“辘轳格”,指律詩中第二、四句用甲韻,第六、八句換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形成雙出雙入的押韻方式。這種交替用韻的節奏類似辘轳(古代提水工具)的轉動,故得名。
結構特點
曆史背景
辘轳韻與“葫蘆韻”“進退韻”同為宋代文人總結的用韻規則。據《甕牖閑評》記載,鄭谷、齊己等詩人曾共同制定此類詩格,強調用韻的靈活性與節奏感。
與其他韻格的區别
總結來看,辘轳韻通過兩組通韻的交替使用,既保持了律詩的韻律規範,又增加了聲韻的變化感。具體例子可參考古代律詩作品或相關詩論文獻。
薄持辯鬥草芙蓉吹動春榜刺透摧朽拉枯釣綸地圖學堆聚頓地敦勸而況番行鋒芒所向風起水湧富賈幹澇貢酎館次孤詠還心橫打鼻梁花海花樓驩門昒黑虎體鹓班節華極厚極目靳色進水口祭主駿節隽賢開路神逵陌兩賢相厄禮賜淩牿龍煙沛濊清補秋香冉冉趨傷蹶室妾霜歌爽目姝姝私告桃來李答威屑危墜蕪荑香街消禦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