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飢餓。《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夫輕忍飢餒之患,而必全壺餐,是将不以 原 叛。” 唐 韓愈 孟郊 《鬥雞聯句》:“裂血失鳴聲,啄殷甚飢餒。”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吃糠》:“怎的把糠來救得人飢餒?”
(2).指飢餓的人。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水旱不調,年穀不登,人民飢乏,道薦飢餒。”
飢餓。饑,通“ 飢 ”。《資治通鑒·隋炀帝大業五年》:“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雪晦冥,文武饑餒。” 謝樹瓊 《詠懷》:“腹中雖饑餒,飲啄猶自閒。”
“饑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饑餓的狀态或指代饑餓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饑餓
由“饑”(饑餓)和“餒”(缺乏能量)組成,強調因長時間未進食導緻的極度饑餓感。例如《韓非子》中“輕忍饑餒之患”描述忍受饑餓的痛苦。
指饑餓的人
在部分語境中可代指處于饑餓狀态的群體,如《吳越春秋》提到“道薦饑餒”,即道路上滿是饑餓之人。
古籍記載
最早見于《左傳》,與齊桓公時期的曆史相關。後廣泛用于《後漢書》《三國演義》等文獻,如“腹中饑餒,相抱而哭”生動刻畫了饑餓的困境。
文學引用
林黛玉在《紅樓夢》中寫道“盛世無饑餒”,通過反諷表達對社會的期許。
多用于書面或文學場景,如描述災荒、曆史事件中的饑餓現象,或借古喻今的修辭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饑餒》是一個形容詞,意為饑餓、極端的饑餓狀态,形容人因長時間沒有食物攝入而導緻身體虛弱、飽受饑餓的狀況。
《饑餒》的拆分部首是食(食物),每個字都是一個部首,沒有共同的拆分部首。《饑》的筆畫數為7畫,《餒》的筆畫數為13畫。
《饑餒》一詞源自古代漢語,由兩個單獨的字組成,分别表示饑餓和無力的意思。
《饑餒》的繁體字為「飢餒」。
在古時候,《饑餒》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饑》的古字寫法為「飢」,多以多個食物的象形字表示;《餒》的古字寫法為「餒」,以食物和負擔的象形字表示。
1. 他連續三天沒有吃東西,已經饑餒得無法站立。
2. 在那個貧困的地區,許多孩子每天都經曆着饑餒的折磨。
1. 饑餒狀态
2. 饑餒的人
3. 饑餒的感覺
1. 餓肚子
2. 饑餓
3. 饑荒
滿足、飽食、飽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