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鼍憤怒,如龍憂愁。比喻樂曲的情調悲憤。 宋 蘇轼 《過江夜行武昌山上聞黃州鼓角》詩:“誰言萬方聲一概,鼉憤龍愁為餘變。”
“鼍憤龍愁”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tuó fèn lóng chóu(部分資料标注為“tú fèn lóng chóu”,但主流發音為“tuó”)。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核心解釋
字面指“揚子鳄(鼍)憤怒、巨龍憂愁”,比喻樂曲的情調悲憤激昂,或形容極度憤慨與哀愁的情緒。
延伸場景
也可用于描述人因外界壓力或困境而陷入強烈的憤怒與憂愁交織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蘇轼原詩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鼍憤龍愁》是指鼍龍憤恨,而龍也感到憂愁的狀态。這個詞用來形容某個人或某個事物才華橫溢、意氣風發,引起其他人的嫉妒和自卑。
《鼍憤龍愁》這個詞由「鼍」、「憤」、「龍」、「愁」四個字組成。
「鼍」的部首是「鼠」,總共有16畫。
「憤」的部首是「心」,總共有13畫。
「龍」的部首是「龍」,總共有16畫。
「愁」的部首是「心」,總共有11畫。
《鼍憤龍愁》這個詞最早出自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論紅樓夢人物性格論》。後來成為現代漢語中的成語。
在繁體字中,「鼍」、「憤」、「龍」、「愁」的寫法分别是「鼉」、「忿」、「龍」、「憂」。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
「鼍」的古代寫法是「鼉」。
「憤」的古代寫法是「忿」。
「龍」的古代寫法是「龍」。
「愁」的古代寫法是「憂」。
她的才華讓其他人感到《鼍憤龍愁》,隻能默默自卑。
他的成功引起了一衆人的羨慕和《鼍憤龍愁》。
組詞示例:鼍鼓、憤青、龍飛鳳舞、愁眉苦臉。
近義詞示例:一人得志,龍行虎步。
反義詞示例:平庸,鼠目寸光。
【别人正在浏覽】